第1期论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张和增(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063)[摘要]本文首先对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儒家伦理思想大致的得失分别作了探讨;对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的地位作了评析;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作了评估:在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可以并应该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中积极的因素及合理的成分,但它决不会也决不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而只能起到添砖加瓦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价值[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XXX-XXXX(2007)01-0079-04引言在改革开放中,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不仅仅在于发展经济的问题,而且在于道德的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几十年来的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的挑战。
现代西方社会亦存在着很多精神弊病,如精神的失落、信仰的危机、道德的沉沦等等。
于是,有人把目光转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企图得助于中国的儒家伦理思想,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重建道德的依据或源泉。
儒家伦理思想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它真有那么大的能量吗?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儒家伦理思想?这里仅就关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遇到的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问题,作一些探讨,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得失要想说清楚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要对儒家伦理思想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的勾画,对它的得失有一个大致的评价。
儒家文化的核心,体现为它的伦理思想,儒学就是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
儒家伦理思想,大致包括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原始儒学伦理思想。
它是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代表而构成的。
原始儒学伦理思想提出的伦理观念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表现出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自强刚健的传统。
儒家伦理思想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政治儒学;它是由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汉武帝予以肯定而形成的汉代儒学伦理思想。
其核心内容便是“三纲五常”。
它体现了政治与伦理、伦理中心与权威主义的高度统一,它规定了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规范。
儒家伦理思想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宋明理学伦理思想。
它主要是以二程和朱熹的思想为代表,提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
儒家伦理思想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世俗化的儒家伦理。
它指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而积淀在人民大众之中的一些习俗、心态、心理及行为规范等等。
第6卷第1期2007年3月无锡南洋学院学报JournalofWuxiSouthOceanCollegeVol.6No.1Mar.2007收稿日期:2006-11-06作者简介:张和增(1945-),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80第6卷无锡南洋学院学报对于儒家伦理思想的这四个方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伦理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理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仁礼统一的政治伦理模式,以及性善为本的人性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它所追求的是完满的道德人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孟的伦理命题中,往往是同一种命题中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因素。
例如,孔孟提倡的“和为贵”,其中有推动人际关系和谐的积极意义,但亦有轻视竞争意识的消积因素。
孔孟提倡的君民关系,其中有民为本的积极意义,但亦有忠君的消极因素。
孔孟提倡的“忠恕”,既有主张献身、宽容的积极意义;亦有压抑个性的消极因素。
所以原始儒学伦理思想既是继承的源泉又是批判的对象。
原始儒学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并不在于从正面促进现代化,而在于从人文价值的层面对于现代化大潮冲击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端与趋向,如功利主义的恶性膨胀、精神危机、人际关系的疏离等等进行纠正、限止和批评。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由汉代儒学伦理思想构成的政治儒学在今天没有丝毫的进步意义,无论其纲常体系或者是其义利观,都是如此。
它是制度化的儒家伦理,是在封建专制统治前提下的产物,随着封建专制的彻底解体,它实际上已失去往昔在现实生活中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它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已被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所彻底否定。
它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当然,它还有一些痕迹顽固地存在于一些人思想深处和家庭关系上。
它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最终只能进入历史博物馆。
宋明理学伦理思想自始至终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理论超越现实的弊病,存在着道德理性真切,而科学知识性贫乏的教条化和僵化。
它已受到了历史的批判,其中“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道德说教已经被历史淘汰。
但是,在宋明伦理思想中,它的执着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提倡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反对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等等,如加以现代的诠释和理论转化工作,在现代社会中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宋明理学提倡的“修己”、“慎独”、“致良知”等思想主张,对于引导人们成为真正有德之士及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能起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世俗化的儒家伦理思想往往体现在广大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意识地代代相传,潜移默化。
其影响之深,可说是根深蒂固。
“文化大革命”中轰轰烈烈的“破四旧”实际上亦无法触及其本体。
世俗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如勤劳、节俭、守信、遵纪守法,奉献精神、重视家庭等等。
但世俗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亦有消极成分,如畏天知命、自我压抑、安于现状等等。
世俗化的儒家伦理思想总的来说,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是入世的,实际的,义利交重,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利益、效率的追求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的地位以上我们探讨了儒家伦理思想大致的得失,那么在现代,儒家伦理思想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当确定当今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点。
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不是儒家伦理思想。
这是当今文化研究的基本点。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在中国的确立使中国文化得到飞跃与升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使中国迅速赶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现代中国,中国文化是不能以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主要特征和代表的,而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特征和代表。
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大前提,明确了这个大前提,才能清醒地认识儒家伦理思想在今天的地位。
不可否认,在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可以并应该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中积极的成分,吸收其合理的民主性的精华。
文化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有历史的连续性。
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
”“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39卷,第299页)的确,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的道德,绝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张和增:论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81第1期展而孤立地单独地产生的,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二卷,第534页)的确,历史是割不断的,道德的继承是割不断的。
要想割断历史,割断道德继承的做法只能如抽力断水。
另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积极合理的部分,亦是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这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当然,继承儒家伦理思想并不是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和兼容并包,而是要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继承儒家伦理思想的过程是一个选择、吸收、升华和扬弃的过程,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对于儒家伦理思想,我们亦应当看到,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逝去的岁月留存的痕迹,它的现代价值确实受到一定局限。
儒家伦理思想是旧时代历史的产物,今天的历史固然是昨天历史的继续和发展,但决不能因此而作简单的推演。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应着重现代要求和科学要求。
现代和科学的交汇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充分的自由与民主。
这也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不能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要特征和代表的。
在现代化科学理性的光照下,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和科学这类具有现实感召力的理想观念已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想中轴。
所以,不必也不应对儒家伦理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不必把它人为地拔得很高。
有人企图以东亚工业文明为例来证明儒家伦理应享有至高的地位,新儒家甚至提出“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说法,似乎是儒家伦理思想产生了观代化。
他们企图通过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来谋求中国的现代化。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以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民众,并以此而治理社会的幻想,已被以往的历史所否定,更为工业文明的发展中产生的崭新道德理想所逐步替代。
儒家伦理思想已不可能恢复到封建时代曾有过的辉煌。
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推崇儒家伦理思想是在他们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代化之后产生的,是对它们西化之后所出现的道德危机的补救。
民主政体和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法规的引入才是导致东亚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因素。
这才是因。
而提倡儒家伦理思想,崇尚儒家文化是果。
两者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内圣开出新外王”不过是一种美好但无法实现的幻想。
结论根据以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得失的探讨,及其在现代的地位的评析,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估量它在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现代价值。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代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趋势,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主流。
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唯一出路在于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首先是理想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强调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崇高品德和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
(下转第85页)李学时:强化三个到位彰显和谐魅力85第1期以恒,合力拼搏的“五星级”文明宿舍先进集体;温馨家园,关爱你我,携手同行的先进单位;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学习标兵;热心公益,关爱集体,甘为人梯的优秀学生干部”等十个侧面十二个单位,30多名先进个人。
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了评亮点,选亮点,学亮点,追亮点,创造条件争亮点的浓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