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英语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1)

2019届高考英语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1)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
典例1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______)
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

(_______)【参考答案】
①√②×
典例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贝多芬对残酷命运发出的强烈呐喊。

B.《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

D.“未尝识书具”中的“书具”指的是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易》《诗》《书》《礼》《春秋》;“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能力。

C项中提及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应该是宋词而不是元曲。

1.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对联与“文房四宝”无关的一项是()A.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

B.玉霞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

C.翰墨图书皆成风采,往来谈笑尽是鸿儒。

D.以纯为体,以静为用;如玉之坚,如砥之平。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

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B.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

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刘向的《战国策》为国别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

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D.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3.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芙蓉,就是荷花。

荷花的别名还有菡萏、莲花、芙蕖、水芝、水华、水芙蓉。

B.“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穷秋”和“辞根散作九秋蓬”中的“九秋”,都指深秋。

C.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

“燕子来时新社”中“新社”即春社。

D.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

《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含此意。

4.下列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

B.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C.古琴曲《关雎》取材于《诗经》。

D.京剧《单刀会》、《群英会》、《华容道》取材于《水浒传》。

5.下列有关对联的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B.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C.张贴对联时,传统习惯是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D.对联讲究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有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每月初三叫朏,农历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朔。

B.《水浒传》中林冲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教头是指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高俅被称为高太尉,太尉在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为高一级武官。

C.“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拜、除是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假、兼、行、权、领、署表兼职和代理。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而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伯、侯、子、男。

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D.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清代姚鼐的名篇《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B.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排行最小的叔父。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几个月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

但实际上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区别在于赋重咏物说理,辞重抒情;赋句式更散文化。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
“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10.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古诗中有很多传统文化。

例如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以“豆蔻”来代称十三、四岁的女子,左思《咏史》中的“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以“弱冠”代指___________;地名中也蕴含文化常识。

如“阴”与“阳”古人常用来区分方位,《愚公移山》中就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句子,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河南省的洛阳市最初应该位于洛水的________(填方位)。

1.C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

B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

故答案为B。

3.C
【解析】C项,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4.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D《单刀会》、《群英会》、《华容道》等题材均取自《三国演义》。

5.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这里主要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要熟悉对联的有关知识。

C项,“传统习惯是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这个说法是错的,传统习惯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故本题应选C。

6.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项,每月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7.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选项顺序错了。

8.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9.C
【解析】C项,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

10.二十岁的男子北岸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