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信任问题调查与研究(申报书+论文)

社会信任问题调查与研究(申报书+论文)

编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社会信任问题调查与研究院系(部)全称:工商管理学院个人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指导教师: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制作与小发明创造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申报作品情况(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E.学校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社会信任问题调查与研究摘要:自2009年以来,我们发现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表现出一个重要的倾向,即社会信任出现危机征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因为一个社会一旦出现社会信任危机,不但会加大我们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本,而且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核心价值”链的断裂,使宣传导向失灵甚至引起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和动摇我们的执政地位。

本文分析了导致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解社会普遍的逆反心理,出现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的混乱,从而延缓我们构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建议!社会信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我们只有把这个基础打好夯实,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才会有切实而非虚假的和谐局面。

关键词:社会信任、价值观念、和谐社会、体系0 引言2011年3月18日一篇“抢盐”的报道再次将社会信任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信任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几年前就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亿份左右,而合同履约率却只有50%,也就是说有一半合同不能如期兑现。

我国企业每年由于失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855亿元,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和造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达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为2000亿元。

仅看经济损失,合起来就超过一万亿,其实还有大量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比如中国每年因为公司高层相互不信任而散伙、破产而造成的损失,由于企业间相互不信任丧失了多少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由于对政策对前景缺乏信任而形成的各种短期行为造成的损失,由于上报的虚假数字导致的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等等。

至于像假药、假酒、毒奶粉事件那样的因造假而引致的人们健康和生命的损失,大量的学术造假引致的学术声誉乃至国家形象的损失,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还应指出的是,全国每年数以万计的“群体性事件”,固然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对政府缺乏基本信任而引起的。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说明不信任情绪已经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扩散。

有学者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包括商业信用危机、公共物品信誉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价值信仰危机。

能否将现在的社会信任情况判定为“危机”,确实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和看法,但当前中国的社会信任度很低,恐怕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遏止社会不信任情绪的扩展势头,不仅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句空话,而且一旦出现某种特殊事件,就很可能爆发为全社会性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乃至崩溃,中断持续发展的过程。

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信任度的增加,稳固的执政基础来源于民心的向背。

社会信任是文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综合动力机制之一,一个社会信任健全的社会,不但可以增加公民的社会安全感、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平感,减少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和提高社会的公信力。

而且社会信任也构成了一个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心理基础,例如,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社会信任的丧失造成的。

资金链断裂的实质是社会信用链的断裂。

1中国为什么会缺乏社会信任的原因:一是文化价值的缺位。

从一百年前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直到文革时期达到巅峰,中国的传统文化彻底被摧毁。

文化价值观缺失所带来的后果,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相互信任基础上的道德社会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着怀疑、利己和自大的社会。

二是公权的滥用。

本来政府是给社会提供安全的公共产品的。

但是如果政府存在政务公开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公民参政议政制度、政治问责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存在行政运作过程中不规范,政府官员权力寻租、暗箱操作、贪赃枉法、贪污腐化等漏洞,肯定会导致社会信任的下降。

三是法律的实施不力。

在所有社会信任关系中,最恐惧的是社会群体对法律的不信任。

法律是一个底线,如果在穷者和弱者需要法律保护时,法律却不被社会信任,各种各样的暴力就会泛滥起来。

四是市场经济不健全。

本来社会的总体信用环境不好,商企更是用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坑蒙拐骗进一步恶化了社会信用。

五是媒体缺乏责任感客观报道是媒体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尊重,反之,新闻媒介将丧失社会信任并走向毁灭。

信任对于社会生活,就像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

如果我们看到食品,就会想到中毒;看到微笑,就会想到陷阱;踏上大桥,就会想到坍塌;走进医院,就会想到误诊;我们生活能正常吗?长此以往,如果人们持续地缺乏社会信任,必然会使民怨发展成过激行为,进一步削弱法律的价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如何应付社会信任危机中可能引发的社会冲突,已经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2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实现利益均衡。

在市场经济的年代里要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是建立一个利益均衡的社会。

利益均衡当然并不是你吃馒头我吃饼的平均主义,但也不能是公仆拥有20万年薪,而低保者每月的200元都不能按时拿的利益悬殊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给弱势群体争利益、赋权益的社会。

只有实现利益的均衡才能实现和谐,才能实现社会信任,这是结局信任危机问题的前提基础。

二是实现社会信任的制度化。

我国的社会制度存在缺失。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

就理论角度而言,当前许多领域都存在着制度的真空地带。

就现实的角度而言,虽然我们不断推出新的制度,但是制度的实行情况则不令人满意。

政策可以商量,原则可以变通,是非界限模糊,衡量标准不定。

制度在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的扭曲和缺失带来的是行为的越轨,思想价值的混乱。

最终,制度在人们心中失去神圣性,违背规范的行为比比皆是。

各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又加重了信任危机的局面,严重摧毁信任的根基。

随着制度受到藐视,人们就把怀疑之矛指向制定政策,规范的集团,对决策者和管理者产生不信任态度,人们的信仰,信念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导致情绪低落,态度消沉和信任危机。

因此,我们要实现社会信任的制度化,从而有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执法不公、行政不当、为政不廉、假公济私、奢侈浪费等现象,我们要做的除了要健全完善法律条文外;还要整个社会由上到下地贯彻法治精神,更要提高裁判的可执行力和司法的公平性,进一步解决包括完善的社会保障、公益性的医疗卫生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三是实行社会信任的基础化。

在日常生活层面,需要实行社会信任的基础化。

注重道德教化,加强诚信教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引导人们通过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反思来消除其社会信任危机。

要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使媒体真正承担起社会公器的责任。

要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以提升欺诈成本,从而提高社会信任。

总之,重建社会信任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是实现政府的作用。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一个亲民的政府、一个清正廉洁不搞特权的公务员队伍、一个可信任的司法系统、一个负责任的公安系统、一个能保证基本生活品质的社会保障系统等,是确立以道德和法律为基础的个人信任感的最根本渠道。

也是建立社会信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保证。

只有刚性的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社会奉行的主流价值和“社会正义”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切实维护;作为社会楷模和“标杆”人物的各级公共机构的管理者能洁身自好,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伦理文化厚重的、具有“亲和政府”倾向的民族心理结构的国度里,社会信任才能建立。

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说:“信任是一种简化复杂性的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赫希说:“信任是经济交易所需的公共品德”。

中国历史上原本不缺乏诚信:唐代形成丝绸之路,元代广泛推行纸币,都是以高度的社会信任为支撑的,但目前的中国却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涉及到包括政府、司法、经济等许多重要领域,表现在人与人、民与官、民与商等各种社会关系。

信任危机已经严重到影响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古语说“人无信不立”。

社会运行也是如此。

社会信任的丧失,使得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官员之间、政府上下级之间等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信任危机。

社会信任缺失的背后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公,是公共权力失范的结果。

各级各类公共部门,特别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和执法机构权力不受节制和制约,必然会加深社会不信任的传播。

综述之,只要实现利益均衡,实行社会信任制度化,基础化,形成人人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个人行动评价体系和价值观,形成完善的社会信任外部保障制度,由于信任缺失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就会被减至最小,完善的新型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机制就会得以形成。

这种新型的信任结构和信任机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和谐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系统有序运行的基本制度保障,它可以促使整个社会向着充满活力、积极健康和有序的方向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 首都综治网《完善社会信任体系缓解社会矛盾》[J]. 2010-11-08 .[2] 巴图《中国社会信任何以缺失?》[N].内蒙古日报,2009-6-18 .[3] 阮直《利益失衡便无和谐可言》[N] 金华新闻网,2005-3-18.[4] 马俊峰《当前应高度关注社会信任问题》[N]《学习时报》,2010-2-4 (523) .[5] 宋惠昌《民主政治与社会信任》[N]《学习时报》,2011-1-24 .[6] 齐鲁晚报《抢盐就是在社会信任的创口上“撒盐”》[J] . 人民网2011-3-18 .附件一:社会信任度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郑州航院的学生,为了解当今中国公民对社会的信任度,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请在括号中填写您的答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协助我们的调查,祝您事业顺利、生活愉快!1、您的性别:()A 男 B女2、您的年龄:()A 15岁以下B 15—20C 21—25D 26—30E 31—40F 40岁以上3、您的学历:()A 高中以下B 大学C 研究生D 博士以上4、您觉得您对社会上的人、企业或政府所持有的信任度为:()A 0—30%B 30%--50%C 50%--80D 80%--100%5、您对待社会信任的问题:()A 很重视B 一般C 无所谓6、您觉得,您身边的人做到真诚信任了吗?()A 都做到了B 大部分做到了C 大部分没有做到D 都没有做到7、您对陌生人的警惕程度高吗?()A 很高B 一般C 没什么8、您认为信任度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吗?()A 很有关系B 一般C 没什么关系9、您最信任的人是()A 亲人B 朋友C 网友D 同学或同事10、您最关心的是()A 政府信用B 企业信用C 个人信用11、您认为当前社会上最为常见的失信现象是()A 农贸市场缺斤短两B 假冒伪劣商品盛行C 虚假广告盛行D 骗子横行泛滥12、经过毒奶粉事件后,您现在最愿意相信的是()A 自己的经验和判断B 政府C 企业D 不知道相信谁13、您认为以下哪些方式可以提高社会的信任度?()(可多选)A 法律B 宗教信仰C 社会舆论D 个人价值观E 其他14、若您对陌生人不信任,您的理由是:()(可多选)A受骗经历 B社会舆论 C家庭教育 D学校教育 E个人性格多疑15、您认为,造成目前存在不诚信现象的原因是:()A 社会风气造成的B 缺少宣传和教育C 社会上没有诚信观念16、目前社会的诚信状况是否影响您对他人的信任感?( )A 影响B 不影响C 有一定影响17、您觉得我们未来社会的诚信度会怎样?()A 越来越好B 和现在差不多 C越来越差我们的调查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