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江四湖导词讲解资料

两江四湖导词讲解资料

两江四湖导游词讲解资料桂林“两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龙湖(含铁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环城水系全长7.33公里,水面面积38.59万平方米。

该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间(960-1127年),当时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纵横,游人如织,兴盛一时。

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湖塘已经填没。

为了再现当年桂林“水城”的繁荣景象,并恢复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览模式,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构想,最早是桂林市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提出,于2002年6月2日实现了通航。

它既是城市的环保项目、城市改造项目,又是旅游项目。

“两江四湖”工程建设的环城水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由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与漓江相沟通而构成的一环水系;二是桃花江与四个内湖相沟通而构成的二环水系;三是恢复朝宗渠,沟通小东江、訾洲河而构成的三环水系。

已竣工的一环水系由南至北分为三个景区,即中国古典式园林--榕杉湖景区、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桂湖景区、宋历史文化园--木龙湖景区。

除了把“两江四湖”贯通,让游船进入市区水域,形成独特的市区水上游乐外,还要在沿江、沿湖建富有特色的桥梁,形成新的景观。

对三个景区进行园林绿化,并配以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建成名树、名花、名草、名亭、名人雕塑博览园和桂林山水诗廊,提高“两江四湖”的旅游品位。

游客既可欣赏景区内新建成的名桥博览园、名花名树名草博览园、亭台楼阁博览园和雕塑博览园,而且在船上还可观赏水系周边的象山、伏波山、叠彩山、尧山、宝积山、老人山等十多座传统名山;与漓江自然山水游所不同的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融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与城市主体水乳交融,提升了“山水”品牌主载体---桂林城市的形象,并增加了对“山水”品牌中“水”的观光形式,使之成为融汇古今的历史之道,集粹山水的自然之道,天人合一的生态之道,突出体现了桂林“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特色,使桂林的山和水真正地达到“山依水,水连山,山环水绕,相互辉映”浑然一体的境地。

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成为桂林最有影响的旅游景区之一。

目前“两江四湖”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又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榕湖、杉湖景区位于桂林市中心,秀峰、象山两区接合部,原为唐代建桂林城时的护城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桂林城池向南扩展,演变为内湖,明称阳塘或阳桥塘。

水域面积16公顷,呈葫芦状。

阳桥把湖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通桃花江的是榕湖,东连漓江的是杉湖。

主要景点有:高山流水、湖心亭、古南门、大榕树、黄庭坚系舟处、芙蓉亭、阳桥、唐景崧雕塑、古榕双桥、补杉亭、日月双塔等。

高山流水杉湖边的“高山流水伴知音”一景,是园林艺术理水的巧妙之作。

湖水从巨大的石刻琵琶下穿过,站在巨石叠成的高山流水边的雕塑像,是宋朝的诗人王正功。

他面对着漓江的绮丽风光,挥动着手中的大笔。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王正功刻于独秀峰读书岩口的《鹿鸣宴劝驾诗》中,该诗第一次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传诵的诗句。

曲水流觞离“高山流水”不远处,有宋代文人宴饮游戏的“曲水流觞”石刻,这是1999年11月考古人员在正阳路步行街改造工地发现的。

觞(Shang ,音商),古代盛酒器,即酒杯,通常为木制或陶制。

木制的底部有托,可以浮于水中。

而陶制的两侧有耳,也称“羽觞”,较木杯重些,需放在荷叶上,才可浮水流动。

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在环曲的水渠旁宴集,在水上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或打转,谁就要取饮杯中酒,并当场赋诗,彼此相与为乐。

九天银河地处中心广场东南角,东接正阳街的“漓江大瀑布饭店”,其“九天银河”工程主体景观由瀑布流水,各式喷泉,灯光效果及背景音乐组成。

在12层高的楼顶上设36个喷头,抽地下水循环使用,可形成一扇高45米,上宽72米,下宽75米,与地面成83度夹角的巨大弧形瀑布,系统总流量为每小时2560立方米。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瀑布,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的确认。

日月双塔位于杉湖岛上,双塔通过18米长的水下水族馆相互连通。

月塔是七层、高35米的琉璃塔,每层门窗均有寓意深远、形象生动的装饰画。

日塔是九层、高41米的铜塔,由铜材350吨铸锻而成。

它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中国最高的铜塔、中国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中国最高的水中塔。

双塔塔身、塔内以浮雕、壁画集中展示桂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玻璃桥位于榕湖东端、阳桥西面。

造价200万元人民币,桥长22.4米,宽2.64米,全桥均用水晶玻璃制成,集中体现了现代玻璃工艺的水平,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特种水晶玻璃材料构架的观光桥梁。

为五跨贴水拱桥,只可观赏不可通行,以保安全。

桥型美观大方,晶莹剔透,尤其是晚上在绿色光影下的小桥更是流光溢彩,美仑美奂。

阳桥位于繁华的中山中路上。

作为榕、杉两湖分界的阳桥,始建于宋代,原为木结构桥,其名“青带桥”、“通济桥”。

元代毁于大火,明洪武年间改建为石桥,更名“阳桥”。

新阳桥重建于20世纪末,外观设计采用意大利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台伯河上的“维多利奥·埃马努尔二世桥”造型,为三跨变截连续梁桥,主体均为钢筋混凝土,外铺花岗岩和大理石,双向六车道。

桥拱顶为古“顺庆门”城楼及周围景物浮雕,过道北侧的花岗岩石柱间,有11幅与阳桥有关的历史人物浮雕图。

桥长57米,跨径28米,桥宽26米。

七星北斗桥位于古南门南侧。

桥形布局走向按北斗七星分布,桥上有七根汉白玉灯柱,象征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北斗桥”。

桥面栏杆全部用汉白玉打制,雕刻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

桥全长126.25米,是广西目前为止最长的汉白玉桥。

古南门位于榕湖北岸。

相传为唐代名将李靖修建,南宋时称“威德门” ,元代修缮时,又改称为“小南门”。

据记载,旧时在此修了座谯门(古时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

城楼上植古榕一株,年久根跨门外,盘错至地,往来行人车马,穿树根而过,故又称“榕树门” ,门上的谯楼则叫“榕树楼”。

据说,桂林别称“榕城” ,亦来源于此。

这是桂林市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城门。

1963年3月,郭沫若先生来桂林,曾两次登城观览并赋诗,还题“古南门”三个大字,现刻石嵌于城门上。

古榕树从前湖畔古南门前,有老榕树两株,其中一株因遭雷击枯死,现只剩下古南门前这株古榕树。

它属于小叶榕,高19米,胸径1.62米,树冠幅直径32米,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清代“榕城古荫”为桂林新八景之一。

黄庭坚系舟处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

为当朝权贵蔡京等所排斥,被贬宜州(今广西宜山)。

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路经桂林,曾在榕溪(今榕湖)北岸的榕树下系缆停舟歇息。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静江知府张栻因此建“榕溪阁” 来纪念他。

“榕溪阁”早已湮没,在其遗址处建“榕荫亭”并立有“黄庭坚系舟处”石碑。

现湖上有一石船。

古榕双桥采用北京圆明园天宝坞“玉带桥”桥型。

桥长22.6米,跨径为5.7米,单桥桥宽4米,为人行并列双行桥。

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桥体装饰材料选自四川宝山的汉白玉石材,洁白晶莹,具有天然纹路。

桥栏杆有52块汉白玉组成,每块都是上部镂空,镂空处的花篮图案与栏杆连为整体。

顶部的56根云柱,祥云缭绕,生动传神。

桥头8块石鼓和两块石碑,刻有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分别为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花卉下面是碧波荡漾的图案。

芙蓉廊位于榕湖南岸西段。

此处原是清代桂林著名画家罗辰的故居,是一处私家园林,因园内的湖面种满了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故名“芙蓉池馆”。

解放后,曾在遗址上建有“芙蓉亭”,现改建为“芙蓉廊”。

唐景崧雕塑在“古榕双桥”附近。

这是曾任台湾巡抚的桂林名士唐景崧的铜像。

唐景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的奠基人。

他曾在榕湖边建有“五美堂”别墅。

邀月台在榕湖南岸东段。

这是清人王鹏运的铜像。

他所站的石台,叫“邀月台”,建于王鹏运祖居“西园” 遗址上。

王鹏运,桂林朝阳乡半塘尾人,号半塘老人,人称“王半塘” 。

王鹏运与况周颐、朱祖谋、郑文焯同列“晚清四大词人”。

榕溪桥位于榕湖饭店东面,紧邻国民党将领白崇禧故居。

桥型仿建于隋朝开皇后期至大业初年(600—605年)的“赵州桥”。

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石拱桥。

这种“敞肩拱”造型能减轻桥重,节省石料,便于泄洪水,增加桥的稳定性,桥身显得玲珑美观。

榕溪桥长26米,宽8米,跨径21.9米。

呈单孔弧型,拱上有拱,桥栏有龙头、云纹等精美的雕刻,桥身洁白,展现了中华传统桥梁的古典美。

迎宾桥是一座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概念的新型桥梁,设计上明显受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索桥”(Chain Bridge in Budapest)的影响。

也有人说,桥面上高高耸立的装饰性建筑物,设计灵感来自法国巴黎的“凯旋门”桥梁。

两侧则采用了我国古代城门的吊桥形式。

该桥作为国宾馆——榕湖饭店供国宾车出入的专用桥,“凯旋门”和“吊桥”两个元素的引用恰当地突出了“迎宾”的含义。

整座桥显得典雅美观,高大肃穆。

桥长35.5米,桥宽6.5米。

信义桥位于信义路的中部。

游客游览四湖之后,游船通过此桥,经春天湖船闸进入桃花江。

该桥为混凝土拱拉索桥,桥身呈优美曲线,桥拱顶部绘有极富童趣的大型壁画。

桥长57米,宽26米,跨径28米。

桂湖景区位于翊武路两侧,老人山、骝马山东麓的桂湖(旧称西壕塘),由西清湖、宝贤湖、丽泽湖组成,因其三段水面临近古代的西清、宝贤、丽泽三个城门而得名。

湖面呈南北向纵形分布,旧志记载为宋代“朝宗渠”入西湖的故道,今日的湖形就是宋代静江府西护城河的遗址。

朝宗渠为北宋桂州知州王祖道所修,从城北虞山脚下,把城东漓江的水引入位于今天西山、隐山一带的西湖,经过桂湖、榕湖,然后与城西的桃花江(旧名阳江)相沟通。

桂湖水面面积11.49万平方米。

该景区位于城市景观与山林自然景观的过渡地段。

以“老人高风”“桂岭晴岚”为传统名景,榕树园、银杏园、雪松园、木兰园、棕榈园等园林景观与西清桥、宝贤桥、观漪桥、丽泽桥等新景桥构成了一个集名树、名花、名草、名园、名桥于一体的博览园。

风景清新幽雅、舒适恬静,无处不体现“天人合一”的完美休闲境界。

景区有五个植物园、四个友谊园和一个游泳区,以及四座桥梁。

棕榈园位于内榕湖东畔,迎宾桥与丽泽桥之间。

各式棕榈科的植物倚湖而生,“泰国亭”等东南亚建筑风格的小品点缀其中,这里是一片旖旎的亚热带风光。

木兰园又为美国友谊园(美国的奥兰多市是桂林的友好城市),位于丽泽桥东北侧。

圆形穹窿顶的美式小亭、叠水盘,配上代表性的木兰科植物,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等,造出了开放的美式风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