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小江流域剑麻经济林发展现状与对策导师:张永涛教授姓名:彭志芳学号:20137101专业班级:13级水保2班E-mail:pzhf520@1 研究区立地条件1.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指一个地域经历上千万年的天然非人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况。
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土特产品,自然条件往往不能被人类所征服!但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状况。
人工经济林立足于自然环境,在做人工经济林发展规划是对对应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是尤为必要的。
1.1.1地理位置东川是云南省昆明市所辖区县之一,拥有人口271917人(2014年),国土面积1858.79平方千米。
东川区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距离昆明市区150公里,素有“铁胆石之乡”和“天南铜都”的美誉。
东川隶属云南省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距离昆明150公里,地处东经102°47′—103°18′,北纬25°57′—26°32′,东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南与昆明市寻甸县相接,西与昆明市禄劝县相靠,北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相连,并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和会东2县隔金沙江相望。
境内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东川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
南北最大纵距84.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1.2千米。
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最高峰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图 1.1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理区域图“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
东川境内金沙江与小江的交汇处,海拔仅为695米,是昆明市海拔最低点。
由于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
1.1.2气候条件东川区的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7.8℃。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5mm,月最大降雨量208.3mm,日最大降雨量15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
年日照时2327.5小时,年蒸发量1856.4mm。
最大风速40m/s,多西南风。
相对湿度76%。
加之境内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其历史天气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东川历史天气统计(2011-01-01~2016-03-01)(资料来源:天气网,)1.1.3水文状况东川区地处小江流域,小江为金沙江右岸支流,上段称响水河。
源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湖(车湖、清水海)。
西湖长约5公里、宽约1公里、水深约20米、最大水深达30米。
小江北流至响水入区,至小河口注入金沙江。
小江长134公里,流域面积约312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约1510米,多年平均流量约51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25.6万千瓦。
流域内植被稀少,有50多条泥石流冲沟,是著名的泥石流频繁暴发地区。
小江河谷谷底宽15至50米,两岸悬崖陡峭,相对高差1000米~2000米,水流落差909米。
由于江两岸岩层结构松散,加之河谷两岸植被稀疏,再加上深切割的沟谷十分发育,因而这里极容易形成规模巨大的泥石流。
只要一到洪水季节,泥石流来势凶猛,达到每秒钟1000多立方米的流量,大大小小的石头被淤泥夹带着,伴随着粗粗细细的残枝断根而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泥和石的“河流”。
这是生态失去平衡所带来的恶果,又是大自然的一大景观。
龙头山以下90公里范围内共有泥石流沟51条,其中蒋家沟、大小白泥沟、芋头塘沟和老干沟等为发育旺盛期泥石流沟。
1.1.4土壤条件因云南东川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这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这里方圆近百里的区域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
土壤由下而上分布着燥红土、红壤、黄红壤、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等5大类型,其中以红壤分布最广。
其土壤剖面如图1.3所示,其理化性状和肥力特点为:(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4)红土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5)肥力特点:矿质养分少、酸性大、易产图 1.3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土壤剖面生铝锰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质地粘重或砂粒过多。
表1.1 红土剖面特征红土土层物质结构颜色厚度(cm) 性状O层凋落物——————A层团粒结构暗棕红色30~40 疏松B层核块状结构棕红色、红色50~100 比较紧实,质地较粘B层以下坚硬网状纹红、黄、白三色交错——紧实,对植物生长不利C层母质层——————1.2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人工经济林发展的重要前提,故此在研究剑麻经济林之前有必要对应区域的经济状况做足够的了解。
2009年,东川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6.4亿元,小江河谷热区冬早蔬菜种植面积39715亩,产值0.91亿元。
种植小春作物107958亩、大春作物257821亩、粮食作物191121亩,累计完成沼气池17921口、节能改灶52324眼。
农村新经济组织不断壮大,成立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组织48家,18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达30个。
东隆公司、稷龙公司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新增规模养殖场161户,总存栏73.82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4.45亿元,同比增长33.2%。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2个试点村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09亿元。
实施城乡生态造林绿化工程,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万亩,城市面山造林完成2000亩,义务植树115.58万株,完成核桃种植3万亩。
扶持育苗户建设苗圃基地1399亩。
东川区2010年投入扶贫资金1.52亿元。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
完成水利建设项目40件,累计完成投资0.87亿元,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改善灌溉面积2.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千米,东川区主要经济项目发展如表1.2所示。
表1.2 2010年昆明市东川区主要经济项目一览表经济项目金额(¥108)年均增长人均生产总值0.00016 27.6%农林牧渔总产值 6.97 7.9%工业总产值为116.3 15.9%工业增加值为28.8 42.6%财政总收入为9.4 3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 18.8%2剑麻概要介绍剑麻龙舌兰科龙舌兰属的一个种,学名Agave sisalana Perr。
多年生草本。
叶片似剑,故名。
因纤维首次从墨西哥西沙尔港出口,又名西沙尔麻。
原产墨西哥尤卡坦(Yucatan)半岛,1836年传入美国佛罗里达,1845年传入西印度群岛,1893年传入非洲和亚洲,19世纪末引入巴西。
1901年引入中国台湾,1928年传至海南省。
曾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和浙江等省(自治区)南部试种和进行生产。
2.1剑麻的特征与特性叶片莲座排列,挺直,剑状。
青绿至黄绿色,长100~150厘米,宽10~14厘米,肉质,边缘无刺,间或有刺。
叶面蜡粉少,开花期2月至3月,花轴巨大,高约6米,中部径粗8~15厘米。
圆锥花序,花蕾浅黄绿色,长5~6厘米。
花漏斗状,裂片6枚,雄蕊6枚,雌蕊1枚,子房下位,3室。
蒴果(通常不能正常结实)长形。
黑色种子80~100粒,扁平。
落花后在花柄离层下方的芽点上长出珠芽2 000~3 000个。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有135,147和149三种,属五倍体(基数30),其杂交后代不育。
纤维粗硬,洁白,有光泽。
束纤维长120~150厘米。
纤维细胞长1.5~4.0毫米,宽20~22微米。
纤维强力很大,85~90千克/克·300毫米。
生命周期6~10年; 叶数230~280片,单株年长叶30~40片; 每公顷产干纤维1 100~1 900千克。
叶汁含海柯吉宁(Hecoge-nin)、替告吉宁(Tigogenin)、红光吉宁(Hongguange-nin)、海南吉宁(Hainangenin)和格珞里奥吉宁(Glo-riogenin)等皂甙元。
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7~30℃,上限40℃,下限16℃,昼夜温差不宜超过7~10℃,适宜的年雨量为1 200~1 800毫米,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和中性到微碱性沃土中,生长茁壮。
剑麻耐寒力较低,在低温阴雨季节中,日温差大于12℃时,易发生生理性叶斑病。
2.2栽培技术①采集健壮、长10~15厘米的珠芽,在苗圃中分级育苗。
每公顷8万株,行株距50×25厘米或60×20厘米,便于中耕,施腐熟麻渣肥,一年半中除草8~10次。
②在苗圃中培育一年半,苗高35~45厘米重约1千克时,挖苗剪干叶、去枯根,随挖随种。
植穴深7~8厘米。
③种植密度,肥力中等的麻田,每公顷种植5 000株,双行定植,大行距3~4米,小行距1.2米左右,株距0.7~1米; 新垦肥沃土壤每公顷种植6000株; 干旱、瘦瘠麻田,每公顷种植4 000株。
④幼龄期,大行间间种直立性豆科覆盖作物,扁豆、灰叶豆(Tephrosia candida DC.)、木豆、豇豆等。
⑤麻田每公顷施50吨腐熟麻渣作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施硫酸铵200~400千克,过磷酸钙300~400千克,氯化钾100~150千克。
剑麻喜钙,酸性红壤麻田每公顷施石灰1 500千克,乃至5吨。
此外适量施镁肥白云石灰。
⑥东非产区主要虫害为剑麻黑象甲Scyphophorus inter-stitialis,可用艾氏剂(Aldrin)喷洒植穴周围,或用狄氏剂(Dieldrin)溶液淋杀。
中国常见病害有茎腐病(Bo-le rot),日灼病(Sun scorch)。
⑦苗圃除草用茅草枯(Dalapon),大田用西玛津(Simazine)、敌草隆(Diu-ron)、2,4-滴、二甲四氯 (MCPA)、草甘膦 (Gly-phosate) 等除草剂喷杀。
迄今世界植麻国家均用人工割叶,东非用短柄大刀,中国用无锯齿锋利小镰刀割叶,自下而上逐片收割。
剑麻定植后2~3年开始割叶,此时叶片约70~80片,长约100厘米,为第一次最适收割期,之后每年割一次,留叶20~25片。
2.3加工2.4综合利用剑麻主、副产品为国防、工矿、渔航、农商、医疗卫生等事业不可缺少的物资。
主产品长纤维用于制绳、钢丝绳芯、结网,供海防、渔航、工矿之用; 亦可制成墙纸、剑麻布、抛光轮、太阳帽、钱包、优质麻袋等物品。
纤维软化后可制成与化纤混纺衣料; 纤维染色后可制成挂毯和蹭鞋垫; 乱纤维可作沙发填料或絮垫; 种条可捆扎牧草喂牛。
叶汁可提取皂素(Saponin),其中海柯吉宁和替柯吉宁等皂甙元,可制成甾体激素(Sterial hormone),海柯吉宁可制皮质激素(Cutical hormone)、可的松(Cortisone)等药品,治皮肤炎、抗休克有效;亦可制培地米松(Betame-thasons)等治疗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