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1版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三.科学课程标准的修改
课程总目标的修改
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 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 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
科学探究方面的原目标:增进对科学探究 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目标(一)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
分目标(一)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
• 1.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 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 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 达成共识的过程。 • 2.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 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 程。 • 3.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索活 动。 • 4.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行为动词
分 类 认 知 性 目 标 层 各层次水平界定 次 了 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 解 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 的问题中识别它们。 表达词举例
描述、说出、知道, 了解、识别、列举、 指认。
理 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 解释、说明、比较、 解 其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 概述、认识、理解、 解释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 区别、懂得。 计算。 应 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 辨析、运用理论或 用 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 模型分析、阐明、 析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 分类、推动、应用。 题的途径和方法。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步了解红巨星、白矮星、 知道红巨星、白矮星、中 中子星(脉冲星)、黑洞。 子星与太阳的大小和密度 差别很大,知道黑洞和超 新星爆发。 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 的、膨胀的。 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 胀的、演化的。
分目标(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
不能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它 们分为三块,它们是一个整体。 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 情感体验、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为代价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和技能。第一册第二册Fra bibliotek第三册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章题 电与磁
学期安排
存在的自 结构与功能 然
演化的自 转化与平衡 然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与人 发展与和谐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空气与生命 植物与土壤 物质及其变化 材料及其利用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代谢与平衡 演化的自然 生态系统 人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分目标(一)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减少 了两条,实质增加了3条。突出“掌握 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 能,强调开展科学探究获取知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分目标(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2)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由原 来的4条变为6条,增加了2条“具有观察、 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 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 “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 的初步能力”等。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3、调整、合并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
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 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题三 “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 的内容,归入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的专题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和真菌的 繁殖”归入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中,成为新增 的专题(一)。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 地球公转的关系 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 系,知道冬至、夏至、春 分、秋分四个节气 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知道朔、望、上弦、下弦 的月相
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 能力
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
能力
综合性
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
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 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 环境”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的设计也进行了一 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4、增加了少量内容 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 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
类岩石、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5、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 反映现代科技内容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1.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科学知识可以逼近客观存在。 ◆个体的创新知识
评议 判断 筛选
集体知识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2.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
◆基础:证据和理性思维 。
◆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
◆过程: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
交互作用的过程。
◆需要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说出中和反应的特点; ◆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 ◆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了解真菌的主要特点。 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及其重要意义。 列举真菌的主要特点。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 件、产物及简要过程,认 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 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即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
案例:水的沸点的测量 学生实测98℃,教师告诉这是误差导致, 精确测量值应为100℃。
案例:水的密度 学生实测水的密度为0.98克/厘米3. 师: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测得值为1克/厘米3. 案例:化合价 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正价。 (碱不能与金属反应,酸可以) (例:InSb—锑化铟,锑的化合价为-3)
通过实验认识阿基米德原理
和浮沉条件,并解释生活和 生产中的常见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 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并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5、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 反映现代科技内容
在“波”活动建议中增加:“观察琴弦、鼓面的振 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 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声音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等条目。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6、将标题“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 “地球和宇宙”。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教材
(1)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的总体结构没有变化
主题1
存在的 自然 演化的 自然 人与 自然
(1)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的总体结构没有变化
主题2
物质 系统 的层 次
运动 与 变化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观 活动建议:使用星图或天 测四季的星空 球仪认星 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 活动建议:通过查阅有关 资料,说出同位素在实际 生活中的用途
初中科学课程是:
◆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1.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科学任务:对自然界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
◆科学知识: 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
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的功能: 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预见。
相 互 作 用
结构 与 功能
转化 与 平衡 动态
自然 界的 演化
发展 与 和谐
静态
◆章顺序适当调整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科学入门 物质系统的层 次 章题 科学入门 学期安排
存在的自 运动与变化 然
相互作用
观察生物 人类家园——地球 物质的特性 代代相传的生命 对环境的察觉 力与运动 地球与宇宙 水与水溶液 天气与气候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电与电路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3.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科学知识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 ◆发展性和进步性 ◆可验证性
明确了如何把握科学本质:
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
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 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义。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 算。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能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1.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 出问题意义的理解; 2.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 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3.发展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 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4.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 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5.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 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6.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 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 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