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银帝国的兴衰

白银帝国的兴衰

——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 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 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 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 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 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 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 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 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 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1.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 2.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3.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
国的轻视。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 “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 (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 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 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 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张兰星:《切支丹时代欧洲人从日本运 出白银分析》,《世界历史》2011年总第 207期,第83—84页。
(1)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白银流入中国的方式及其原因。
1.方式:中外贸易。
2.原因:
(1)中国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庞大的 常备军,强固的自然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军事力量和产 业实力仍具有一定优势。
材料四 1586年,有人自马尼拉写信向西 班牙国内报告:“此处有大量白银及银货 交换中国物品,此项银及银货……大部分, 均由华人运回中国。”另一个人甚至说: “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 座宫殿。”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 易》;参见【英】威廉·S·阿特维尔:《国 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1530— 1650)。
——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 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 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
材料八 万历时(1572—1620年),“富室之 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西平阳、泽州、潞州等府,“豪商大贾甲天下, 非数十万不称富”。他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 和长途贩运,并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手工业者的 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行业,谋取高额利 润。
材料五 史学家查理斯·麦克法伦认为:“自长 崎开埠后(1571年),葡萄牙每年从日本运 出的金银铜达300吨……如果葡萄牙人将这些 金银财宝都运回澳门,澳门可能成为另一个 所罗门宝藏”。美国学者吉查德·冯·格拉赫恩 估算:1550—1645年,每年输入中国的日 本白银和美洲白银有50—100吨,流入中国 岭南的最多。
3.商帮兴起、城镇繁荣,江南、岭南一些地 区出现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型经营结构。
(三)17世纪中叶的银货危机
材料九 在1621年到1630年的10年里,运到 马尼拉的白银总量从900万比索(23吨)下 降到700万比索(18吨),在1641—1650 年的10年间又降到400万比索。(明朝末年) 跨太平洋而来的白银每年减少了13吨(从23 吨减少到10吨),从日本进口的白银在17世 纪40年代前半期减少到105吨,在1643年, 即明朝结束的前一年甚至减少到70吨。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 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 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 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 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 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代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 影响。(8分)
1.原因:敌对势力消亡;海禁政策影响沿 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2.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 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 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一)中国:全球白银的终极“秘窖” 材料三 16世纪全球的白银流通路线
(2)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
(二)白银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六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 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材料七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 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 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 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 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 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 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 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 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4页。
武汉三中历史专题复习课
——世界市场中的中国(16至18世纪)
授课教师:朱宝骏
(2012·海南单科·T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 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 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 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 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编:《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 157页。
(2)根据材料六、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白银大量内流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 响。
1.推动中国经济和赋税制度货币化,并进一 步白银化。
2.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进一步商品化, 并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