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

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生活、保持清醒头脑。

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迁移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启发式、讨论式、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等
教学思路及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评价与反思
年级:九年级瓮秀华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评价与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

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

教学反思被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
能成为名师。

”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据此,他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节课,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备好课,目前政治课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反思自己这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媒体教学,利用flash动画歌曲引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简单重复知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资料的分析、讨论,训练学生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能准确运用学科“术语”对时政资料进行分析判断说明。

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在比较鉴别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课堂教学。

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答题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答题方法。

课上以材料练习带动复习基础知识,通过试题训练带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讨论式、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复习点老师起点播作用,习题安排由易到难,紧扣中考,让学生了解中考动态。

当然也存在不足,学生的行动意识较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