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6分)1、在横线上写出汉字或加点字的读音。
(8分)①清(liè)②(yǐ)然不动③静(mì)④点(zhuì)⑤教化⑥鳞次栉比⑦涮洗⑧竹篾2、下边的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10分)帐蓬别具一格心灰意懒可见一班心驰神往毕竞再接再厉人迹罕致恰如其分炫丽多姿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处标点错误,请找出来并在原处修改。
(2分)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4.填空。
(16分)①,,盖竹柏影也。
(苏轼《》)②荡胸生曾云,,会当凌绝顶,。
(杜甫《》)③的《钱塘湖春行》颔联是“,。
”颈联是“,。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⑤“唐宋八大家”是韩愈、、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
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能否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例句:①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②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7.在横线上写上适当的词语,使得句子前后意思连贯。
(3分)人生犹如四季: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的青年是,的中年是,的老年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4分)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08-12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填写文中空格处。
(6分)10.下列句子中哪一句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
(3分)A.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刘义庆《人琴俱亡》)B.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C.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沈括《梵天寺木塔》)D.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蒲松龄《狼》)11.用现代汉语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分)12.根据上边的文字,请你说说作者当时有着怎样的心境。
(4分)阅读《阿里山纪行》中的三段文字,完成13-16题。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13.王籍的《入若耶溪》中有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试与第一段文字比较,谈谈你的体会。
(3分)14.第二自然段中“它”主要指的是什么?(3分)A.浓浓团阴B.青苔C.青苔路D.森森万树15.如果把第二自然段的“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改为“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很茸、很毛、很濛的青苔染绿。
”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4分)16.这几段文字语言凝练、典雅、畅达,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语言美的体会。
(4分)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完成17-22题目。
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刘白羽…………又过了一段时间,云海忽然逝去,下面展现出一望无际的深褐色大地,阳光从上面像千万道聚光灯照射下去。
一种出乎意外的梦幻般的奇景突然出现了。
我想一个人一生一世也许只能见到这样一次吧!在这茫茫大地之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
这个长带有的段落是深黑色的,有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
开始我茫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仔细看时,才知道是黄河。
这苍茫无垠的大地母亲啊,是她的乳汁,从西北高原喷涌而出,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
它纵横奔驰,呼啸苍天。
这条浩荡的黄河,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络闪烁飘忽;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
多么辽阔无际的西北高原啊!高原上空,无数美丽的发亮的银白色云团,飘忽闪烁,如白玫瑰随风飘浮。
这时那一曲牧羊人的歌声又嘹亮地响起,不过,这一次它不是在空中,是从我心中飞出,飞下长天,飞下黄河,随着惊涛骇浪而飞扬,而回荡。
(节选自《昆仑山的太阳》,《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17.第一自然段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3分)A.俯视仰望远望B.远望仰望俯视C.近看远望俯视D.远望俯视仰望[答]18.“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再向上,如浓墨,如淡墨,像核弹炸时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这场景真是有点惊人。
”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在文中找出一句运用同样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用“﹏”画出。
(4分)19.文末“在这茫茫大地之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
”一句中的“长带”指的是(3分)A.溢洪道B.云团C.雪峰D.黄河20.如果把第二自然段中的“这是何等雄伟的冰雪海洋啊!”改成“这是雄伟的冰雪海洋。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4分)21.文末为什么作者说“这时那一曲牧羊人的歌声又嘹亮地响起,不过,这一次它不是在空中,是从我心中飞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超过40字)(4分)22.文章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标题好在哪里?(4分)01.洌、佁、谧、缀、jiào、zhì、shuàn、miè评分标准:每空1分,填错不得分。
02.错别字蓬班竞致炫改正篷斑竟至绚评分标准:每空1分,填错不得分。
03.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或去…在”后加,)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或。
)评分标准:每处0.5分。
04.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③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颈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⑤柳宗元、苏轼、王安石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一字不得分。
05.①删去“通过”②删去“能否”评分标准:每题2分。
06.评分标准:达到要求即得满分。
07.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重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蹒跚佝偻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评分标准:基本内容答出即得满分,但必须与“夏天”“秋天”“冬天”寓意一致。
0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评分标准:一句1分,答错不得分。
09.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字不得分。
10.B11.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但要译出“斗折”“蛇行”,错一个扣1分。
12.这段文字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幽僻冷寂的景色及氛围,作者当时的心境是孤寂悲凉的。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13.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反衬静,选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14.B15.不好。
原句采用叠词更形象生动,定语后置更加强调突出青苔的特征。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16.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再具体阐释)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17.B18.比喻。
划线略。
评分标准:填空正确得2分,划出比喻句得2分。
19.D20.不好。
因为原句是感叹句,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评分标准:言之有理得满分。
21.这里的歌声并非是真实的歌声,而是作者被黄河的壮美景象所感染,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赞美与敬佩之声。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22.“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观看到的黄河壮美景象,“天上来”三字形象地勾勒出黄河雄壮的气势。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看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