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题类型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第一章信息、信息媒体与信息资源一、信息的特征(选择题)1、真实性2、知识性3、指向性4、共享性5、无限性6、时效性7、依附性二、信息的种类按信息存在和接受来划分,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间接信息是通过载体获得的,例如从教材得到的信息。
(判断题)三、信息与信息载体密不可分,载体,客观上有两大类:(这个题会写一个载体让你判断他是否是载体)1、信息载体,又称软载体或第一载体,指信息、知识得以表达、存在的语言、文字、符号、声波、光波、电波等用于直接承载信息的载体;2、载体的载体,又称硬载体或第二载体。
指承载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注意:只有第一载体和第二载体有机结合,信息才能得到永久的保存、加工和传递。
四、人类信息交流时常用的信息源(了解)1、口头信息源优点:(1)获得信息直接、迅速;(2)信息内容新;(3)针对性强;(4)信息反馈及时;(5)可以提供其他信息源不能包含的许多细节。
缺点:(1)瞬时性,不能够保存;(2)主观随意性强,可靠性不足;(3)传递范围有限,且辗转传递信息容易失真。
2,实物信息源(这个要知道实物信息源的概念,特点可以不记。
)优点:(1)真实可靠;(2)信息浓度大;(3)易于开发利用。
缺点:(1)传递不方便;(2)信息隐蔽,有时不易提取。
五、信息媒体的定义(辩证题,这个题会辩证口头说的不算是信息媒体)信息媒体是指所有记录有信息,并专门用于保存和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
信息媒体是我们能够实际掌握的信息,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
六、信息媒体的构成要素(搞清楚要素)1、信息内容指信息媒体所表述的思想意识、知识、情报、信息的内容。
2、信息符号指信息内容的标识符号和表达手段。
3、载体材料指信息内容存贮的依附体或媒介。
4、记录方式指将信息符号所代表的信息内容存贮到载体材料上的方式。
七、信息资源的含义(简答题)在人类信息活动中产生,并经过人为的选择,搜集,组织,加工,存储,转换等过程而形成的可以利用的信息集合。
八、信息资源的特性(特性要展开,可能是论述题)1、可建设性2、再生性3、动态性4、冗余性5、价值的潜在性九、信息资源的种类(了解)1,按照信息的载体材料和记录方式分为:1),纸张型;2),缩微型;3),声像型;4),数字型2,按信息的出版形式划分分为:1),书;2),刊;3),报3,按照信息资源的性质和功能划分:1),一次信息资源;2),二次信息资源;3),三次信息资源4,按照信息资源的维护和使用权限划分:1),永久保存型;2),镜像服务型;3),网络服务型第二章纸质信息媒体一、核心期刊的定义及其判别标准(简答题)1,定义:核心期刊又称重点期刊,是指那些学科信息含量大,代表该学科发展水平,所刊载的论文使用寿命长,利用率较高的期刊。
2),判别核心期刊的标准:(1)期刊论文的被摘率;(2)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率;(3)期刊流通过程中的读者利用率。
二、科技报告——美国著名四大科技报告(不要张冠李戴就可以)PB 报告——政府研究报告AD报告——国防部研究报告NASA报告——国家宇航局报告DOE报告——国家能源部报告注意:科技报告一般分为机密、秘密、非密限制发行和非密公开发行四个密级。
每种报告都有特定的代号。
三、政府出版物的特性:官方的,准确的,权威的。
(知道)四、会议文献的特点:(知道特点,尤其是要准确的特点)(1)传递信息新颖及时;(2)信息的针对性强;(3)集中反映了各种观点;(4)能够获得许多难得的信息。
会议文献的不足是:反映的信息不够完整、准确。
五、专利文献的特点: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详细性六、标准文献中的技术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自定标准(这里注意的是并不一定这四个中的哪个标准最高)七、产品样本(知道有这个概念即可)又称产品资料。
指由各公司、企业为推销自己的产品而编印的出版物或商业宣传品。
第三章非纸质信息媒体一、缩微型文献主要有两种类型:1),缩微胶卷;2),缩微胶片二、缩微型信息资源的主要优点:有法律效应(1)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收藏,节省存贮空间;(2)规格统一,存贮标准,适于计算机自动化检索和自动化管理;(3)生产迅速,制造成本低,价格便宜;(4)复制性能好;(5)技术成熟,具有法律效力。
三、计算机技术与缩微技术相结合产生:CAR,COM,CIM,(知道这三个设备的定义,不要张冠李戴)CAR:计算机辅助检索缩微品的设备;COM:计算机自动输出缩微品的设备;CIM:计算机自动读入缩微品的设备。
四、视听型信息的主要类型(知道有三种类型,并且会判断是哪种类型)1),听觉资料如录音带、唱片等2),视觉资料如幻灯片、无声电影片等3),视听资料如录像带、有声电影片等五、视听型信息资源在信息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要举例说明其作用)(1)历史凭证作用;(2)科学研究作用;(3)广泛传播作用;(4)宣传教育作用;(5)艺术欣赏作用。
六、电子出版物的定义(简答题)电子出版物是以出版为目的,以磁、光、电等为载体,以数字形式表示其内容,体现数据库结构并辅之以计算机检索软件等信息处理手段,通过计算机加以利用的信息媒体。
七、电子出版物的分类(知道有三大类即可)1,单行版电子出版物2,联机数据库型电子出版物3,网络型电子出版物八、电子出版物特有的功能(要有描述)(1)具有计算机自动检索功能(2)具有信息计量功能(3)具有知识聚类功能(4)具有多媒体功能(5)具有超文本功能第四章网络信息资源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选择题,了解即可)1.数字化2.数量巨大3.类型多样4.超文本多媒体化5.远程可取6.共享7.更新及时8.网络化传播9.不稳定10.无序二、网上信息可以免费获取,但大多数是无价值的。
(知道)第五章信息媒体的生产、发行机制一、信息媒体的生产有三个环节:即信息原料的采集、信息内容的加工创造、信息媒体的制作和包装。
信息媒体的生产存在着正式生产(质量高)和非正式生产(不意味质量都不高)两种形式。
信息媒体的正式生产也叫社会化生产。
二、我国信息媒体发行的主要渠道(判断题)⏹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中国书店或古旧书店⏹图书发行公司⏹出版社自办发行⏹社会发行网点⏹网上书店⏹邮局⏹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三、国外出版社主要有7种类型:(特点:信誉高、质量好)(要熟悉)1、综合性出版社2、专业性出版社3、参考工具书出版社4、教科书出版社5、大学出版社6、政府出版机构7、学术团体出版机构第六章信息媒体采集的书目工具一、对信息资源建设有用的书目主要是:(知道什么意思,判断题)1、书商目录2、出版社书目3、国家书目4、在售书目(books in print)5、机读目录(MARC)二、一部好的书目应该达到以下要求:(可能要展开)1、具有较高的权威性2、收录范围的广泛性3、著录的详细性和准确性4、报导的及时性第七章信息媒体采集的原则一、实用性原则是信息媒体采集最基本的原则二、系统性原则的要求(论述题)1、采集入藏的重点信息媒体要保证做到系统完整。
也就是说,这部分信息媒体要能系统反映本学科或本领域的发展历史,内容上要完整。
对于决定采集入藏的各种连续出版物、重点出版物,要完整无缺,成龙配套,即形式上也要完整;2、采集入藏的全部信息媒体,从总体上看,要互相联系、有比例、成体系。
也就是说,整体的信息媒体要能反映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互相联系的关系,各学科、各类型的信息媒体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一个有专有博、有主有从的知识体系;3、采访人员要系统地进行信息媒体的采集工作。
三、信息媒体采集为什么要区分重点,怎样区分重点(简答题)1,关于信息媒体采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知道为什么)限于人、财、物力的条件,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在进行信息媒体采集时对各学科、各类型的信息媒体平均使用力量,只能根据本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用户的需要,选择某些学科和某种类型的信息媒体予以完整系统的收藏,以形成重点;而将重点以外的信息媒体则做一般性的收藏。
通过这种一般与重点的结合,才能够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中的重点部分,是信息资源的核心,它反映了信息资源的特征,代表了信息资源的发展方向。
2,确定信息媒体采集的重点需考虑的因素:1),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点2),本单位原有信息资源的基础3),本地区历史和地理的特点4),本地区、本系统信息服务机构的分工情况确定重点的范围,要持严肃、慎重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
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保证重点,照顾一般。
四、信息媒体剔除的理论依据(信息媒体的半衰期)知识老化带来信息媒体的老化。
常用信息媒体半衰期这一术语来描述信息媒体老化的速度。
五、特色化与协调原则的依据信息资源利用的“二八律”(2/8 rule)由美国图书馆学家特鲁斯威尔在大量的统计基础上提出:指在信息机构入藏的全部信息媒体中,大约有20%是常用的,能够满足用户80%的经常性需求;而其余80%的信息媒体,则只是为了满足20%用户的偶然需求而存在的。
六、特色化与协调原则的目标及关系1,目标:一是要使各级各类信息机构建立起有特色的专门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能够满足本单位用户大部分的需求;二是要使各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信息机构共同建立起类型多样、学科齐全的综合化信息资源体系,能够满足整个社会广泛的信息需求。
2,二者关系:辨证的关系。
特色化是协调的基础,如果没有各单位信息资源的特色,协调将无法进行;协调是特色化的保障,如果没有对信息媒体收藏的协调作为各信息机构的后盾,则各信息机构的特色化也不可能持久。
第八章信息媒体采集的方法一、信息媒体选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了解)1、美国的“价值论”和“需要论”以杜威为代表的value theory 派,主张选择科学性、艺术性强,学术价值高的优秀图书,即 best books。
认为必须重视文献的价值,要向读者提供最好的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值论”占了主导地位。
以普尔和克特为代表的demand theory 派,主张以读者需要为宗旨,挑选rightbooks ,而不是所谓最好的图书。
20世纪初以后,“需要论”逐渐占了上风。
2,麦戈文的信息媒体选择“综合评分法”1925年,英国图书馆学家麦戈文发表了《公共图书馆选书理论》的论文,把“价值论”和“需要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纯理论的“图书选择综合评分法”。
3,印度阮冈纳赞的“概率选书论”根据读者对信息媒体利用的概率大小来决定是否入藏某种信息媒体。
4,前苏联的藏书补充原则和复选理论20世纪初,苏联的几位选书理论专家鲁巴金、哈夫金娜等提出,要客观地完备地选择出版物;列宁提出了藏书补充的完整性、高效率、集中化和党性原则;克鲁普斯卡娅提出,藏书补充应有最大的知识量,所耗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