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控制作业

内部控制作业

内部控制作业
要求:
(1)从以下三道案例分析题中任选两道,各作为一次作业并提交。

(两次作业不要写在一起);
(2)手写,不要打印;
(3)在第18周之前提交。

案例分析(一)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大盘一分钟内涨超5%。

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

11点44分上交所称系统运行正常。

下午2点,光大证券公告称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有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事件经过
2013年8月15日,上证指数收于2081点。

2013年8月16日,上证指数以2075点低开,到上午11点为止,上证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多只权重股瞬间出现巨额买单。

大批权重股瞬间被一两个大单拉升之后,又跟着涌现出大批巨额买单,带动了整个股指和其它股票的上涨,以致多达59只权重股瞬间封涨停。

指数的第一波拉升主要发生在11点05分到11点08分之间,然后出现阶段性的回落。

2013年8月16日11点15分起,上证指数开始第二波拉升,这一次最高摸到2198点,在11点30分收盘时收于2149点。

2013年8月16日11点29分,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

2013年8月16日下午13点,光大证券公告称因重要事项未公告,临时停牌。

2013年8月16日13点16分,光大证券董秘梅键表示,自营盘70亿元乌龙纯属子虚乌有。

2013年8月16日13点22分左右,有媒体连续拨打光大证券多名高管电话,均显示关机或未接通。

2013年8月16日14点23分左右,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

有传闻称光大证券方面,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

就此,市场一度怀疑乌龙事件操作者为光大证券葛新元的量化投资团队。

事发时葛新元在外,不久即辟谣称事件和光大富尊葛新元团队没有任何关系。

2013年8月16日14点55分,光大证券官网一度登陆不能,或因短时间内浏览量过大以致崩溃。

2013年8月16日15点整,上交所官方微博称,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

2013年8月16日16点27分左右,中国证监会通气会上表示,“上证综指瞬间上涨5.96%,主要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大额买入。

”“目前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正抓紧对光大证券异常交易的原因展开调查。

2014年2月19日,光大证券原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诉证监会一案已被法院正式受理。

2014年8月5日,包巨芬等投资者诉光大证券内幕交易责任纠纷一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庭审持续至近18:00,在最后阶段,审判长认为控辩双方都存在责任,建议庭外调解,如调解不成再择日宣判。

2014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

法院判决驳回杨剑波诉讼请求,杨剑波当庭表示上诉。

2015年10月7日晚间,光大证券发出提示性公告称,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支持或部分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一审判决,该公司将依法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原告律师团队还梳理了多达171只个股在内的索赔股票清单。

2015年12月24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郭志刚等57人分别起诉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涉及“816事件”民事赔偿纠纷案做出判决,令光大证券共计赔偿原告损失425万元人民币。

要求:
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对光大证券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题(二)
2004年12月初,全球的财经媒体都在错愕中将注意力聚焦在一起爆炸性的事件:一家被誉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 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在层层光环笼罩之下的海外国企“经营奇才”,却沦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的巨额亏损,有可能是其投机过度、监管不力、内控失效后落入了国际投机商设下的“陷阱”。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一个内部控制缺失的典型案例,监控机制形同虚设,导致其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

中航油是经我国政府批准于2003年开始从事油品套期保值业务的,以后擅自扩大了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相比较套期保值业务,衍生品期权交易风险极大,且不易控制、不论是中航油内部,还是中航油集团,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都暴露出重大缺陷。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在累计多达5亿多美元的损失之后,中航油才向集团公司报告,而且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中航油集团的副总经理,中航油经过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是中航油集团给其授权的,中航油集团事先并没有发现问题。

有一点可以肯定,和所有在衍生工具市场上发生的巨额亏损一样,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控制缺陷。

不仅在衍生金融市场,在企业经营的其他领域也不乏其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无数的事实一再证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将会使一个个名噪一时的“企业帝国”崩塌于旦夕之间。

要求:
(1)请分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发生巨亏的主要原因。

(2)这一案例反映了内部控制存在何种局限性?如何克服这一局限性?
(3)中航油作为母公司应从这一案例中吸取哪些教训?
案例分析题(三)
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吉首酒厂,1997年7月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酒鬼酒”,股票代码为000799。

自上市以来,酒鬼酒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2年11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确定50度酒鬼酒样品中含有塑化剂(DBP)成分,其中DBP最高检出值为“1.08mg/kg”.2011年6月卫生部在其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中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

酒鬼酒中塑化剂DBP明显超标,超标为260%。

1事件回顾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曝光被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查出塑化剂超标2.6倍。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公司开始停牌。

2012年11月2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确定50度酒鬼酒样品中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DBP最高检出值为1.08mg/kg。

2012年11月12日23点58分,酒鬼酒微博上发出一则声明称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衷心感谢广大消费者、投资人、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并“对近日发生的所谓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给大家造成的困惑与误解表示诚挚的歉意”。

酒鬼酒在声明中强调“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不存在所谓‘塑化剂’超标”等字眼。

酒鬼酒同时还称,“可以放心饮用”。

2012年11月22日,酒鬼酒于晚间再发公告,表示就该事件向消费者及投资者道歉,称公司将整改,但仍强调不存在限制酒类含塑化剂量的国家标准。

2012年11月23日,酒鬼酒复牌跌停。

2012年11月25日,酒鬼酒受访时表示已找到塑化剂的三大来源“包装线上嫌疑最大”。

2012年11月27日,酒鬼酒否定全面停产,称不会召回问题酒。

2012年11月28日,酒鬼酒发布《股票异常波动公告》,表示公司未全面停产,正积极进行整改,将于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

酒鬼酒股票于当月的23日、26日、27日、28日均跌停。

2关于塑化剂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塑料产品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

而塑化剂加入白酒之中,会使酒类黏性更强,留香更久,看上去提高了白酒的档次和品质。

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并且会对人体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扰乱人类的基因。

塑化剂对于健康的危害有相当广泛的动物实验数据,不过对于人体的健康风险,无法进行实验研究,只能根据动物实验数据来估计。

食品添加剂专家表示,塑化剂的毒性就像汞具有毒害一样已经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可。

要求:(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应怎样进行风险识别?(2)试对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风险应对措施作出评价,并给出你的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