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债二分

物债二分


划分物权与债权的支撑因素
(1)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对于债权与物权二元划分的支持
(2)不当得利制度对于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支持
(3)公示与公信是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必然要求
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对于债权与物权二元划分的支持
义务的负担行为(买卖)与物权变动行为(所有权让与合意)之 间在体系上的分离,被称为分离原则。分离原则的意义是, 产生债权的行为 (如买卖 )与产生物权的行为彼此分离,而 这种分离是通过两个重要的因素实现的:一是合意因素,二 是效果因素。 例如,在一个买卖关系中,买方A与卖方B首先就支付价款 与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达成合意,但这种合意仅仅产 生了债权债务,彼此的所有权并未实际发生转移,这种合 意被称为债权法律行为的合意,其效果仅仅是产生债权债 务。只有当双方当事人彼此交付标的物并有转移所有权的 合意时,所有权才能真正地转移,其效果是直接产生所有 权变动,这一过程被称为物权行为。
公示与公信是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必然要求 既然物权的变动是基于物权合意而发生,物权的变动就必须 有一种不同于交易基础—债权行为的标志,因此,德国学者 指出:法律对于物权变动效果之产生,并不仅仅满足于当事人 单纯的法律行为上的意思表示,而是还要求有一项公示行为。 只有意思表示与物权公示结合在一起,才能引起物权的变动。
不当得利制度对于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支持 德国人在区分原则与无因原则之外,设立了一个实证法上的 救济制度—不当得利制度,来平衡这种利益关系。即受让人 虽然根据无因性原则取得了所有权,但因缺乏基础,即无法 律上的依据而取得利益,相对人可以基于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但是,不当得利已经是债权性救济而不是物权性救济了。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历史发展
债权与物权的区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 (1)萌芽阶段,从罗马法至中世纪日尔曼法为止; ( 2)对人权与对物权的阶段,自罗马法复兴至自然 法学为止; (3)债权与物权区分的阶段,指自萨维尼至德国民 法典颁布为止的19世纪; (4)债权与物权区分说在20世纪的批判与发展。 这种认识显然是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来考察的。实 际上,真正的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应当始于胡果,经过 海瑟的传播,而为萨维尼所完善,最终被德国民法典 接受。
浅议物权与债权的二元划分体系
物权与债权的划分及在实证法上的意义
在物权与债权的Biblioteka 分及其内在制度的构建上,德 国学者萨维尼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其理论有两个 因素非常重要:一是将主观权利作为哲学基础并以 此来构建民法体系;二是虽然承认无论任何权利义 务都是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但没有阻碍区分物权 与债权的思维。
(3) 物权法第106条第1款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 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 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 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 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在分析之前,先来对比一下德国民法典与日本民法典 在善意取得制度之适用范围方面的不同:德国法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及无因性, 因此,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孙宪忠教授也认为,物 权法第106条就是德国民法中“从无权利人处取得”或者物权行为理论中抽象性原 则的体现。孙宪忠教授指出,有学者认为第106条总体的规定都是善意取得,但是 依据立法解释,该条文的后两个条件不可以解释为善意取得,因为立法机关在物 权法的概念解释中指出:恶意仅仅指的是权利取得人对于其前手交易瑕疵的知情或 者应该知情。所以,该条文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善意取得的规定,或者 说是罗马法传统上的善意取得规则的采用,而是德国法学中“客观善意”规则, 即“从无权利人处取得”规则的采用。这是物权行为理论应用最为主要的成果。
萨维尼关于物权与债权的区分
自罗马法至法国民法典,虽然有区分物权与债权的影子,但两者却没有明确 地区分开来。 在萨维尼时代,私法体系主要以盖尤斯《法学阶梯》与优士丁尼《法学阶梯》 的“人、物、诉讼”三分法为基本结构。面对罗马法在法学理论与立法的地 位,萨维尼要建立自己的体系,必须从解构罗马法的体系入手。萨维尼认为, 只要对诉作出精确的区分,即可消饵学说中常常出现的混乱状态。然而,区 分基础不同,各种诉又具有不同的性质,导致各种诉彼此对立。有些诉涉及 其内在本质,换言之,它们的产生与其所要保护的权利相关,这些诉不仅对 于理解法律渊源是重要的,而且对于认识当代法律体系也很重要。萨维尼的 上述论述有两点值得重视:第一,他强调诉的基础权利,即诉是救济权利的手 段而不是权利本身。这与后来温德沙伊德的论证思路是一致的。第二,罗马 法上的对物之诉所救济的权利并不仅仅是物权,还包括身份权利、资格权利 与家庭权利。因此,罗马法上的对物之诉不能等同于物权,必须将物权同家 庭权及其他权利区分开来。这种理解对于物权与债权的纯粹化至关重要,也 是萨维尼五编制体系的基础。
区分债权与物权的意义
权利的概念过于原则和抽象,不足以作为裁判的依据,所以,引起 了权利的不断划分,以便划分到它能够评价原告的主张。划来划去, 直到物权与债权的两分。
萨维尼以及温德沙伊德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任何一种诉的背后都有 一个基础关系,这一基础关系决定着诉,即救济权。物权与债权的 划分为裁判提供了依据与标准。当然,民法体系的形式完美(这种完 美的形式也可能体现出实质上的精确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否则, 就无法解释在没有区分债权与物权的立法体系中,裁判是如何进行 的。物权与债权的划分以及在这种划分下的相应制度体系,使德国 民法典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逻辑上都比以往的民法典精致。
由于存在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德国民法典赋予公示以公 信力,特别是不动产登记被赋予绝对效力,即使第三人对于 登记的信赖具有重大过失,也不影响这种公信的效力。这样, 萨维尼之“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有效的”论断得以成立。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及无因性理论在我国法上的体现
(1)物权法第142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 施的所有权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孙宪忠教授认 为该条的“但书”也是物权行为独立性的体现。 (2)我国合同法第13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 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这必然是物权行为与债权 行为划分下的制度构建。所有权保留制度是在债权行为 (合同)有效的前提下,对 于所有权转移时间的合意,因此,不能理解为附条件的债权合同。附条件的合同 是没有生效或者可能失去效力的合同,而所有权保留问题不涉及合同是否生效或 者可能失去效力的问题。在我国合同法第134条的规定中,买卖合同的效力是没有 问题的,否则,就不可能规定“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因此,是在处 分行为上设定了附条件的所有权转移。
无因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物权行为是否需要一个原因性 的目的规定,以及物权行为的效力是否取决于负担行为的效 力。德国现行法对这两个问题均给予否定性回答,也就是说, 处分行为不具有目的性,也不依赖于原因行为。在萨维尼的 影响下,德国法以采无因性原则而著称。具体来说,物权行 为在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原因行为,原因行为的无效或者 撤销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然无效和撤销。也就是说, 物的履行的效力已经从债的关系中抽象出来。抽象原则是分 离原则推演的必然结果。
结束语
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都是不同国家立法的蓝本,都有自 己内在与外在的体系结构,而无论依此或者以彼作为立法蓝 本,都无可厚非。但是,既然选择了某一立法模式,就应当 遵循其体系结构,特别是内在逻辑体系而非外部的皮毛。
谢谢
萨维尼认为,债权与物权的区别主要在于客体方面,即 一切都取决于是否物本身 — 而不依赖于人的行为 — 就已 经是我们的权利客体,或者我们的权利是否指向作为我 们支配之客体的他人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目标在于为我 们取得物上的权利或者对物的享用。另外,尽管萨维尼 也承认债权与物权的效力存在差异,即物权可以对抗一 切人而具有普遍效力,债权仅仅具有相对效力,但他同 时指出,这种区分会混淆家庭权与债权的本质区别,因 此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不能以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区 分来作为债权与物权的本质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