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本体论”:素朴实在论,感觉是真实的实 在,且才是人类可以理解的。 知识论:主客体二分的抽象对峙结构。 方法论:主张用“实验”控制的“数量” 方法验证假设,借以获得诸如数学公式 化的“规则性”知识。


孔德将人类历史划分三阶段: “神学阶段”——用神灵解释自然界; “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用抽象的、 超验的、终极的、无法确切认识的“原 因”来解释自然。 “科学阶段”——人类不再以“解释”、 “理解”自然为满足,而是要去描述、 观察、预测和控制自然。

3,新实证主义:波普尔
一个故事: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关于“人的 自卑感”理论的反感。得出结论——形而上学、 宗教对一切经验只是解释和吸收,自身绝对真 理,不可被否证。 真正的科学:可以被否证。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启示:对一个事实给出预言, 并承认,符合预言不能证实自己理论,但不符 合预言的事实可以否证这一理论。
5,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维科《新科学》,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 后结构主义:福柯《疯癫与文明》、《惩罚与 训诫》、《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或 论事物的秩序)

二,人文主义:解释学

——胡塞尔、海德格尔、伽旦默尔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基本派 别和诸问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二,人文主义:解释学——胡塞尔、海德格尔、 伽旦默尔 三,科学的人文批判:社会批判理论——霍克 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4,进化认识论—— “进化认识论图式”:试错法。即试探性 科学认识。 科学理论(试探性)提出的三情景:理 论和实验结果不一致;理论系统内部矛 盾;两个不同理论相互冲突。 实在论:钟和云。



5,真理论与科学的判准—— “可否证性”: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检验严格性”:发现意外,实验反驳预先假 设与猜想。 “近似真理”:真理不是对象本身,要不断修 正、逼近对象自身。 “逼真度”:适用于两个理论的比较。看谁说 明的事情更多,以此确立科学进步的标准。
2,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 学圈代表人物,罗素、卡尔纳普、石里 克、维特根斯坦。 两个维特根斯坦(1889-1951):前期 《逻辑哲学论》与后期《哲学研究》两 种不同的“语言学”;把哲学定义为语 言意义分析;前后一致的是都“拒斥形 而上学”。 传奇一生:生前最后一句话——“告诉人 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B,“科学社群”:范式集结在一起的成 员,在范式中包含的理论体系、哲学基 础、思维方式,就是这个群体主体拥有 的科学修养、哲学头脑和心理特征。 科学里要研究的“问题”,只是科学社 群内的问题,不是全社会成员要研究的 问题。



C常态科学性质:常态科学不在于发现 “新现象”,在于增进“范式”与“事 实”的吻合程度。在范式内加速科学进 步。 D检验:是对个别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的检 验,而不是对“范式”内的理论。 E异例:指出现不符合范式所预期的现象。 有些可经过范式的自我调整变得符合范 式。或者变成支持范式的“反例”。





波普尔几个具体思想: 1,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方法——先假说和猜想,后经经验 检验,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说与猜想。 反对归纳法。理性批判为基础的演绎推 理法。 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可 否证性。


2,反对“预先决定论”:
《客观知识》中的“钟”与“云”:比喻世界的“决 定论”与“非决定论”。 科学研究:建构实在论,可以“钟”,即有某一维度 和环节上的决定论假设和信仰。 “云”:世界现实。不规则和难以预测的非决定论, 反对一切事物精确决定论,反对预先一切决定化。



生活语言具有多义性,没有逻辑上的、 形式上的一致性。是各种各样的“游 戏”。 命题的意义不能仅仅通过逻辑、语言分 析获得。“真/假”要求只是一种“游 戏”。还有“对/错”。功能是各异的。 各种各样的游戏之间只有或多或少的 “亲缘关系”——称之“家族相似”。






思想后果: 反本质主义; 更拒斥形而上学; 哲学的语言转向:事物即语言中介后的“意义” (命题意义,即含义); 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批判:形而上学的精英主 义,对物(意义)进行了霸权。 语言逻辑的工具性理解,单向的,无对话性的 解释学因素的发生(解释学的“意义”)。 不同于另一位“哲学的语言转向”实现者海德 格尔的“语言观。“


5,工具性知识。科学研究目的就是工具性、 技术性的知识,而不是如形而上学那样关切人 存在的意义,或者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 “暴露”(亚里士多德)、“展现”(海德格 尔);或者如通神论(新柏拉图主义)理解的 通向神的一条不同于神学的道路(神学自然科 学)。 技术性知识的理解可能掩盖了实证主义的政治 本质。


“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改进:在《必要的 紧张关系》中提出“部分交流”。 新旧范式之间,新范式用了许多旧范式 的“概念”、“语言”和“操作”,但 不是在原有的意义上。

D范式的选择:不是个别人而是科学社群。 好的范式选择标准:理论的精确性、理 论的融洽性、理论的简明性、理论的成 效性、理论的广泛性。


前期《逻辑哲学论》分析:
三个领域: 第一,“世界”:世界是一个固定的逻辑结构, 形成先验的世界秩序。“逻辑原子事实”构成。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3,反“历史主义”: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献给各国、各民族 因为信仰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历史命定规 律而牺牲的无数男女”。 历史主义定义:一是相信社会历史发展遵循着 一种无法避免的历史规律,人的活动可以加速 或者延缓其实现进程,但不可能创造和消灭它。

二是相信有两类社会成员,历史规律的推动者 和阻拦者。社会历史是两类人的斗争史,推动 者必成主人,阻拦者必将被历史淘汰。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3,经验主义:科学的基础是观察。实证 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 观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实验,发现 实在,从假设中发现能够被用来预测将 来可能性的普遍法则。总之,实证主义 所寻求的法则是一种具有解释、推测能 力的因果关系。

4,价值中立。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 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科学真理是 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科学研 究因此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 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



孔德思想的分析: 1,前两阶段都是用“终极”、“超验”、 “普遍”来“解释”自然,这只是把“特殊”、 “经验”纳入早就仿佛知道其实并不知道的 “知识”里去,不会有新知识。 2,拒斥形而上学。没有现象背后的超验的 “本体”、“存在”。那个领域也许存在,但 不是认识的任务,更不是科学的任务。 3,概念革命:有意义的叙述所用的概念,不 需要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去建构。 4,价值中立:割断科学研究方法中与精神、 道德、价科学革命结构”理论


几个概念分析—— 1,常态科学:一个科学社群以过去的科学成 就为基础所从事的研究,是在一定的“范式” 去“解谜”该领域的难题。 A“范式” (paradigm):又称“范型”、“典 范”、“典律”。原意就是可重复套用的范例、 公认的类型。代表某一学科社群成员共有的信 仰、价值、方法论、方法等所构成的整体。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1,科学至上主义(科学方法的一致性):自然 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只有自然科学才能界 定知识的意义。 2,自然主义(现象主义):与方法一致而来 的对象的一致性问题。这些对象作为客观的现 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 还原主义的原子论,任何现象能够被还原为原 子单元;关于事实的相应理论;现象主义或客 观主义(客观化、中立化态度与观念)



2,科学革命 A危机:范式越来越精确,异例现象遇到 得越多,范式的变迁时机到来。 B科学革命与范式的转移:科学革命在于 范式转移了,原范式里的知识累积中断, 创新被要求。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善”不可定义。 4,开启后现代主义转向。如,克服形而上 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