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也可以这么有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想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尝试。
1穿插适当游戏,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活动,它体现的是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比如收集和整理材料、表达交流、分工合作、表演及应变等能力,当然还有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在活动结束之际,也一定要给学生的表现一个中肯的评价。
接下来举一个例子。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苏科版初中生物里面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还穿插一个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学生可能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另一个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这两者是并重的,不能忽律任何一方。
据此情况,我决定用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完“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等有关知识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张卡片(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心脏),请四位同学上前,每人随机摸一张,根据摸到的卡片确定自己的角色。
先由扮演心脏的同学开始:
“在人体的循环系统中我是核心人物,和自己的拳头一般大,住在人体的这里(他用手指指自己的胸口偏左处),大家猜猜我是谁?”“心—脏!”(此时,学生的兴趣空前的高涨,气氛热烈)对了!然后,由这个同学将卡片(心脏)贴在黑板上,退到一边。
接着,其他三个角色依次进行。
当然,这些角色在描述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或者由我适当加以点评。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扮演静脉的同学,上来后张口就说“大家好,我是静脉……”“哈哈……”在座的同学一起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那位自称为“静脉”的同学,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只见他沉吟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静脉,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挣抢着回答他的问题。
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大家不要忘了,我的内管壁还有一个能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呢!”“静-脉-瓣!”全班齐声回答。
此时我都有点感动了:为他的随机应变和自信!掌声经久不息。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段小插曲让我尝到了甜头:角色扮演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的
2利用生物实验,探究生活窍门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等学生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影响水果的保鲜;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苹果在下列三种情况下的保鲜效果: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干燥,湿润。
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
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学生亲自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是探究性学习所倡导的,教师应予以重视。
能力。
总之,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效果。
3进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共享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所以他们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这时,让学生互相说出理由,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
意见由不统一走向统一,或者走向多元并存,这不仅是一个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小组合作、多方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比如:克隆技术的应用,应该在什么范围内,才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负面作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价格高的药物,其疗效一定比价格低的药物好吗?香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事物?……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科学评价。
让每一位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杜威说过: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比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环境说起:看看2007年太湖蓝藻的泛滥,看看我们苏州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看看我们身边由于环境污染出生的畸形儿,看看我们乱坎乱伐树木造成的恶果,许多珍稀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山洪暴发,洪水泛滥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的无知造成的。
接下来教师可以抛出问题:“2008年1月1日起,南京实施了《南京市装饰装修管理条例》,条例中禁止阳台上安装洗衣机,禁止将生活污水排入雨水管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接着让他们经历一次生物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安放洗衣机尽可能距水源、电源、排污管道近些,如果阳台上,很可能污水直接进入雨水系统,因为城市中间的下水系统是雨污分离的—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生活污水要通过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以后,才能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而雨水系统是直接进入到水系之中的。
很多市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到雨水系统之中,必然会造成我们整个大环境的污染……”以上这些,学生都亲眼可看到、亲耳听到。
亲身体会的生活化的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运动着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具有差异性和难以预知性,教师要尽力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知道他们的困惑是什么,利用教材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能充分利用音、像、影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了学生
获取信息的效率,又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