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农业2007,(1):46~48Journal of Taizhou Agriculture椒江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张云生(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农业林业局318000)椒江区地处浙中沿海台州湾入口处,海岸线长51.4km,土地总面积32kha,森林覆盖率22.6%,为科工贸发达的新兴港口城市——台州市政府所在地,属平原县。
全区辖11个镇(乡)、办事处和一个农场,总人口43.73万,人口密度1370人/km2。
本区交通十发便捷,省道75、83、82线贯通全区,县、乡道四通八达;台州最大的水系——椒江自西向东将本区分成江南、江北两部分;平原河流星罗棋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齐全,为典型的水乡泽地。
境内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海岛森林公园1个。
1建设现状椒江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包括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区防护林网、丘陵防护林等三道防线构成,并具明显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特色。
事实上,地处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每片公共绿地、每条行道树,甚至一草一木,都已成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和生态公益林的组成部分。
已建防护林带包括三甲九塘8.35km长、椒北江堤8.6km长、椒江农场6条和7条14km长桉树防护林等三条林带,其中椒江农场桉树防护林带已列为生态市建设示范点和中国林科院全国唯一经过遗传改良的巨桉母树林。
这些林带均采用工程队造林、专业队管护的造林模式,应用木麻黄、桉树、重阳木、夹竹桃、樟树等适生树种。
近年来,一是重点抓了大陈岛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
2003~2004年大陈岛启动120ha多国债造林阔叶林建设试点工作。
示范点甲午岩片31ha,采用杜英、木荷、木麻黄、枫香等多种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建设模式;大半天片21.3ha,树种木麻黄、木荷、枫香等。
2004~2006年相继间伐枯死松树近70ha,促进柃木等乡土树种生长。
2006年大陈岛又启动160亩海岛绿化美化工程,引进了舟山红楠、普陀樟等优良海岛绿化树种,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
2002年在椒北江堤外侧滩涂栽植的木麻黄林带,现已初具规模,树高已超过江堤,已真正发挥防护和生态作用,成为防护林建设的创新点和城市绿化的新景观。
二是抓城区山体绿化。
为配合创建园林城市,美化彩化山体,提高阔叶林比例,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近三年我区在白云山星星广场、葭止头、枫山烈士陵园等处种植欧洲多花蓝果树、美国红枫、苏格兰金莲花树、黄山栾树、乌桕等彩叶树1万多株,林相改造面积达40ha,实行专业队造林三年养护,3年后将给山体增添色彩斑斓层林尽染的景观。
我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始于1984年,当时林业区划将海岛森林及江堤的林带341ha划为防护林,将市区东山公园及烈士陵园的30.4ha森林划为特用林。
至1989年,由于海岛荒山绿化取得明显成效,防护林面积增加到558ha。
1993年为编制“九五”森林采伐限额而进行补充调查时,鉴于市区三个街道办事处连续几年无采伐,决定将三个办事处的用材林划为特用林,特用林面积增加到256ha。
同时将海拨250m以上、土薄山陡(坡度30°以上)的用材林划为防护林,防护林面积调整到797ha。
尽管生态公益林面积已调整到1052 ha,仍仅占有林地面积的14.9%(原因是我区经济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55%)。
而用材林占有林地面积的26.9%,我区用材林一年仅抚育间伐几百立方米,实际上用材林已承担着风景观赏、水土保持等功能,起生态用材兼用林的作用。
经济林主要是果树林,也承担着观光、水土保持等功能,实际起生态观光果园的作用。
所以,我区的用材林、经济林实质上也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区森林面积不大,但在生态环境建设、风景观赏、提高台州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作用巨大。
收稿日期:2007.01.04张云生:椒江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1期47 2存在问题2.1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各部门各自为政,有待统一协调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需要林业、城建园林、水利、交通、环保、农业等各部门和区、镇各级政府的合力建设,由于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各部门、各级政府的目标和考核标准不一致,很难做到以统一的理念、标准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尽管近年来林业和城建园林等部门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开展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经营管理,这些建设和管理都是从各自的行业出发,缺乏相互有效的衔接,尚不能构筑城市生态安全屏障的完整沿海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缺乏有效统一的规划调控机构,城市生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如林业部门承担着城市生态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任务,但由于防护林体系未纳入城市建设的预算体系,其建设的经费和用地都得不到保证,这是防护林建设滞后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林业部门建设的生态工程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保健等的关系,而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被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忽视和破坏。
2.2防护林分布不合理防护林主要分布在山地(占防护林面积的88%),平原防护林严重不足(仅占防护林面积的12%);其次多数山地防护林和特用林林相较差,不能有效发挥生态防护作用,还有待改造、提高。
2.3沿海防护林造林补助标准太低,难于有效实施本区地处沿海,海岸一带无山体阻挡,缺少天然屏障,易遭多种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土地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目前,我省沿海防护林造林补助标准为200元/667m2,对我区立地条件恶劣的海岛和大陆盐碱地造林来说,造林实际投入成本要达到1000元/667m2以上。
造林投入的严重不足,大大影响了沿海防护林建设的进度。
如大陈岛近年由于营林投入太少,以及台风、干旱等不利天气因素,导致造林成效不显著。
2.4对平原果树林和四旁树缺少保护意识,随意损毁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绿色通道、土地整理等项目需要,不管农民愿意不愿意,搞“一刀切”而随意毁掉了大面积的优质果树林和大量四旁树,没有认识到作为生产性绿地的果园和作为防护林带的四旁树也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如台州东部土地整理项目,就毁掉300多公顷的橘林,其中有相当面积的优质橘。
3对策沿海防护林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沿海绿色屏障建设好。
3.1政策保障措施和建议3.1.1设置统一管理机构,加强林业与园林部门的合作。
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目的是强调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协调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同责任。
由区政府领导挂帅,成立由农林、水利、城建、旅游、公路、环保、民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统一管理机构。
为促进林业和园林的充分融合,优势互补,真正树立大林业、大环境的理念,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可将市辖区林业和园林部门合并,成立区城市绿化管理局,配备懂专业的领导,实行统一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检查监督等),分工负责,由城市绿化局抓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由水利部门具体协助抓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防护林建设,由公路部门具体抓护路林建设,由环保部门具体抓环境保护林建设,由民政部门具体抓革命纪念林及坟山的绿化、美化。
各镇、村应有相应的48台州农业9卷人员负责,并将它纳入考核领导任期内政绩的内容。
在整个实施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体制、措施等要真正配套,做到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保证该项工作走向正常轨道。
针对生态公益林对生态安全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实际情况,也可给当地绿化委员会赋予实职,作为沿海防护林建设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农林、城建园林、水利、交通、环保等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防护林建设职责,如张家港市模式。
3.1.2将防护林体系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预算体系,其建设的经费和用地都要列入预算。
如椒江区已完成十塘围垦,作为台州主城区第一道生态防线的十塘防护林用地和经费应列入城市建设预算,并且防护林带用地的宽度应达到30m以上。
如瑞安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沿海防护林工程用地政策处理实施办法》,划定了用地范围,明确了沿海防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公益性生态建设项目,其所使用的土地权属、性质不变,所造的林木及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依照林业有关法律法规负责经营管理;制定了补偿标准,因土地权属不变,其用地补偿参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市财政给予每亩一次性土地补偿1840元,青苗补偿平均每亩300元。
3.1.3提高沿海防护林造林补助标准。
省林业、财政部门,应重新制订政策,提高沿海防护林造林补助标准,其中海岛和沿海大陆基干林带困难地造林,实行特殊标准,应从原有每亩200元提高到800元以上。
3.1.4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
在林业产权制度方面,分包到户的责任山依法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经营形式。
在土地所有权不变及限期绿化的前提下,鼓励多元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按“谁投资、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允许拍卖宜林荒岛、荒山、荒地和荒滩的开发经营权,以尽快增加生态公益林面积,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3.2技术保障措施和建议3.2.1营林和经营措施。
对立地条件较差的部分防护林、特用林,主要通过封山育林,并且进行补植、抚育的途径,增加和恢复阔叶林的比重,建设健康森林,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对林相较差的特用林,主要通过间伐和带状采伐、带状造林的方法进行改造,淘汰景观差的树种,逐步替换上新的观赏树种;对发展为生态公益林的疏林地、荒山荒地、火烧迹地等,在严格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的同时,要及时用人工播种、人工植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使其尽快恢复森林植被,达到绿化、美化环境之功能;对风口、裸岩多、土壤瘠薄且不适合栽种的海岛造林困难地,提倡应用乡土灌木树种绿化,省林业部门应予以认可;对成片黑松枯死而乡土灌木树种生长旺盛的海岛防护林地采取伐除枯死黑松、非目的树种和补植、抚育的办法,促使可作为海岛绿化、美化的柃木等优良目的树种健康生长。
3.2.2控制森林采伐。
《森林法》规定,防护林、特用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根据我区实际,应以抚育间伐为主,严禁皆伐。
生态公益林的采伐权,由区林业主管部门直接审批。
要鼓励村民使用煤气、煤等,改用节柴灶,减少民用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