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十二周周末作业
一、基础。
1.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 独,上有黄鹂深树鸣。
《滁州西涧》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 落花。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4.赵师秀《约客》一诗中,含而不露表现了诗人寂寞的心情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5.默写《论诗》
_李杜____ ,_____ 。
_____ ,_____ 。
2.仿写句子。
仿照下列例句,再写一句
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
青春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
青春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3.下面的句子里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C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D提高质量是当前生产中的重要任务。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A.广州是广东省建成绿道线路最长、覆盖面最广、综合配套最齐、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城市。
B.新一届的广州市中学生文联代表大会广泛采纳并征求了与会同学关于如何办好文学社团的意见。
C.全球核电站应从日本福岛危机中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不再发生。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
答: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2.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
答: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3.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4.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月夜行船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手
凡夫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
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
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
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
“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
”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
再也无法忍住,呜……呜……
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
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
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
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
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
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
“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
我理解了他……
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17.依文章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看手背,着力
写;第二次看手掌,着力写;第三次看手腕,着力
写。
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
的。
(4分)
18.从“父亲的手”上,你品悟到了他、的优秀品质。
(2分)
19. “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2分)
20. “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21.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2分)
22.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
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
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
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
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事例,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3分)
事
例:
心理感
受:
17. 指甲厚裂口多血痕深惭愧和感激(感恩))
18. 勤劳克俭无私坚强
19. 要点:①指甲厚难剪②内心沉重,剪得小心仔细③激起强烈的情感浪潮。
20. D
21.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了主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2. 略(要扣心酸难耐的事谈心理感受)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解:游酢:人名)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2.翻译句子。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3.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
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3.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