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1,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
新闻信分为官方的新闻信和私人的新闻信,前者常有传递军情政情的性质,后者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一,形式不在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二,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3,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近代新闻事业。
这种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彼此越来越依赖,国际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的集中和突出。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各个阶层都更加关注时局变化的信息。
新兴阶级和各种新兴政治力量有迫切需要传播反封建斗争的信息,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改革。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渐增多。
4,独立报纸: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报纸。
特点:一,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
二,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在业务方面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也被称为上层报纸,也有人称为高级报纸,高质量报纸。
5,大众化报纸:是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一种面向社会中下层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特点:一,售价低廉,读者多为平民,又称为廉价报纸。
二,内容多以各种软新闻为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经营上更加重视广告。
三,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化报纸更加兴盛,并迅速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推动报业向现代化报业演进。
6,传播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7,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一,封建社会后期,资产阶级报刊逐步诞生二,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广泛兴起三,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以政党报刊为主的阶段四,工业革命开始后,商业报刊纷纷兴起,出现了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五,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后期,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报刊。
8,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办报宗旨:在于宣传主办组织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而不在于追求商业利益或经济目的。
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追求阶级的解放,它必定要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
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它同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
体制:它通常同主办的组织结为一体,作为主办组织的宣传机构,该组织的领导人往往就是该报的负责人或主编。
9,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⑵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⑶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是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⑷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⑸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10.知识税:1712年,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对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这三种税合称为“知识税”。
11.曾格事件:曾格是一位纽约的出版商,1733年11月创办《纽约周报》。
由于该报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殖民总督的文章和消息,结果被指控为诽谤政府,曾格于1734年11月被抓进监狱。
1735年8月开庭审理此案。
律师汉密尔顿赶到纽约为他辩护。
最后陪审团接受了他的观点,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判曾格无罪。
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是美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12.杰斐逊新闻自由思想:1,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2,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3,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13,通俗小报:明治初年,在政论报纸兴起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适应平民大众的通俗小报,这些报纸版面小,售价低廉,不登或少登政论文章,主要刊登符合平民情趣的社会新闻,娱乐材料,连载小说,文字通俗,汉子加注假名,版面活泼,常伴有插图。
14,发达国家报业垄断必然性:一,从经济上看,私人所有制和商业化经营,使得报业也像其他产业一样,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不可避免的由竞争,兼并走向垄断。
于是,市场中财力较强,业务兴旺的报纸必然要兼并财力较弱,陷于困境的报纸,以便扩大规模,谋求更多利润。
二,从政治上看,报业不是一般的工商行业,而是同政治密切相关的行业,资本势力为了控制经济必然要控制政治,要控制政治就要控制舆论工具,通过垄断控制了传播媒介,垄断资本势力就能得心应手的为它的政治经济作宣传,造舆论,压制和排斥任何损害它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言论和思想。
16,质报,晨报,郊区报纸质报:法国现代报纸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报纸注重报道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严肃性新闻,以文章资料和评论质量来赢得读者。
郊区报:美国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报纸类型,这是为适应“二战”美国居民由城市迁往郊区而出现的报纸类型,虽然版面小,内容窄,但是地方性、服务性强,加上发行方式一般是送报上门,因而对报纸的主流冲击力很大。
量报:即侧重娱乐性新闻,以趣味取胜的报纸。
比如说《法兰西晚报》17,宅配发型制度:1930年前后,从《读卖新闻》开始,《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报效仿,形成了日本报纸特有的宅配发行制度。
日本各报拥有自己独立的发行网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专卖店,采取按户投递的方式,在报社的发行末端,既有直属营销店,也有专属销售店,在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多种报纸的销售店。
18,白虹笔祸: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示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
当年8月,因米价飞涨,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
为此,报界纷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
8月25日全国80多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召开了全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下台,大阪的《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
当局以该报把矛头指向天皇为由,对《朝日新闻》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被判刑,导致社长何总编辑被迫辞职,从此,日本反动当局加深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
19,美国消息自由法案:即情报公开法案,法案规定公民有申请使用各级政府的会议、文件等,如果申请被拒绝,则可向法院起诉,但9类材料除外(行政特权,私人企业秘密等,新闻界渴望获取的)。
20,申克诉合众国案:1919年一战期间,美国社会主义党的秘书长申克向等待应征入伍的人散发传单,号召人们拒绝服兵役。
申克和另一位社会主义党官员因此而受到三项指控。
初审法院认定申克有罪,申克被判六个月监禁。
初审法院认定申克犯罪的理由是:一、违反《反间谍法》,图谋煽动军队中的“反抗”情绪和“阻碍”征募士兵的工作;二、以实施违法活动、邮递《反间谍法》禁止邮递的邮件的方式来对抗美国;三、非法使用邮件来散发传单。
申克以《反间谍法》违反第一条宪法修正案为由提起上诉,最高法院一致维持了一审的有罪判决。
21,双轨制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周边国家陆续发展商业广播电视,西德也出现了私营的广播电台,1984年又出现了私营的有线电视台,当时各州对制定新广播法看法不一。
直到1987年,各州政府达成共识,签署新的州际广播协议,确定经州政府许可,可以建立私营的广播电视机构;协议还规定经过州政批准,可以在有线电视系统中转播所有能够收到的公营或私营电视节目,从此西德走上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的道路,即双轨制。
22,三社四边协定自19世纪50年代起,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三家通讯社就有过一些交换股票行情的双边协定。
1859年达成协定,相互交换新闻,并大致规定各以本国为发行新闻的范围,互不侵犯。
可是后来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来年的激烈争夺,把世界新闻市场基本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它们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与,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常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23,通讯社业务前景经济消息和经济服务:经济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是不少通讯社尤其是一些国际通讯社的重要业务,像路透社,美联社等都有专门的机构与设施,日夜不停地向用户播发世界各大经济中心的证券、期货、外汇、商品等信息。
经济信息与经济服务的收入已成为不少通讯社的重要财源。
广播电视新闻: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通讯社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录制声像新闻,供电视台使用;有的通讯社还同广播电视公司合作建立了电视新闻社,共同录制声像新闻。
24,电视发展历程1936年11月2日,BBC开始实施播出电视节目1938年,苏联建立电视台,次年,正式开播“二战”中,美国的电视台继续发展,其他各国的电视研究和实践全部中断“二战”后,发达国家,亚非拉美地区电视事业的发展20世纪末,电视在全世界得到普及25,美国广播电视体质的确定192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无线电法》,政府据此组建了一个管理无线电通讯的机构--“联邦无线电委员会”,专门分配电台频率和审批营业执照。
1934年国会又通过了《通讯法》,联邦无线电委员会改组为“联邦通讯委员会”。
1967年国会通过了《公共广播法》,建立公共广播公司。
1996年克林顿签署了《电信法》之前,广播电视处于无政府状态,需要政府的介入和管理。
26,电波三法:1950年4月,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放送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即“电波三法”。
27, 美国的新闻自由与实质美国新闻界称言论出版自由为“第一自由”,认为若没有言论出版人们就失去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地方,其他自由也就没有保证了。
因此,出版自由是现代国家的一个象征。
美国新闻界认为宪法所保障的新闻出版自由,包括三项权利:出版权利、报道权利、批评权利。
出版权利: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权利。
具体体现:1、包括办报不用批准,出版内容不用事先检查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