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史编年体-整合人教版必修中国古代史部分

古代史编年体-整合人教版必修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夺取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了。

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2、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开始推广铁农具和牛耕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使用。

农业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发达: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繁荣—西周已有铁器。

原始瓷器在商朝已经开始烧制。

商朝已有了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4)经济政策a、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

井田制。

春秋时期:私田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重农抑商商周时期:国家鼓励和支持商业发展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3、文化(1)思想商周时期: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民间,百家争鸣。

出现了诸子百家。

(2)发明和发现书写材料:龟甲和牛骨—青铜铭文—竹书和帛书天文学: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800多颗恒星的位置。

历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3)文学《诗经》、屈原和《离骚》(4)书画和戏曲书法: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1、政治制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自称“始皇帝”。

虎符制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以皇权为中心的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2)汉朝中央集权发展:郡县和封国并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君主专制演进: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选官制度:察举制。

2、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耦犁到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耕作技术:赵过推行代田法。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烧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西汉开始我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3)商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税收等。

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3、文化(1)思想。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任用儒士,习“五经”,兴办太学。

(2)发明和发现。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二京赋》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1、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掌握实权的首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了三省体制。

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

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一直沿用至今。

灌溉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

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民间手工业: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3)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3、文化(1)、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2)发明和发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3)文学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4)书画和戏曲书法:魏晋以前书法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魏晋有楷书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

魏晋以来草书盛行,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有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国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并提出了“以形写神”。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1、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的发展: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君主专制的演进: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置六部。

唐朝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互相监督和牵制,消弱了相权。

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经济(1)农业耕作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灌溉技术:唐朝时期,创制了筒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唐朝形成了男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瓷器远达欧洲和非洲。

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

民间手工业:得以恢复,唐朝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于农夫织妇之手。

(3)商业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钱柜和飞钱相继问世。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文化(1)思想。

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2)发明和发现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3)文学唐朝时,诗歌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4)书画和戏曲书法:唐朝的颜真卿(行书)中国画: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了前代基础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五、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1、政治制度北宋:a、中央集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的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b、君主专制:设立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元朝:a、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

b、君主专制:设置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宋朝,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的地方一年三熟。

灌溉技术: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民间手工业:两宋以后,在曲折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品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a、商业概况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政收入。

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来源。

元朝时,泉州市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3、文化。

(1)思想。

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南宋时,陆王心学。

(2)发明和发现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版印刷术。

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元朝王祯的《农书》(3)文学宋代,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4)书画和戏曲书法:北宋苏轼(行书)、元朝赵孟頫(行书)中国画: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胜而衰—明清1、政治制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的出现,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清朝:清初,设内阁,置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康熙亲政后,设置南书房。

雍正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2、经济(1)农业灌溉技术:明清时期,出现了水利风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明清中央或者地方官府设在杭州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3)商业商业概况: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实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对外贸易: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对外贸易。

3、文化(1)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认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发明和发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致世界其他地区。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3)文学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4)书画和戏曲书法:明朝文征明的行书京剧出现:清朝前期,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