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阅读理解提取信息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阅读理解提取信息
分解信息是整合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同 时整合信息所获得的语篇(段)意义,又对 分解信息起到了线索和矫正的作用。二者是 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答题时应结合起 来考虑。
【材料四】 适 应 ①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此语道出了适应在人类 生活中的重要性。 ②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一种丑陋,松树生长在平原草地,正直挺拔,是一种美; 长在悬崖绝璧,旁逸斜出也是绝妙的风景。 ③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世故与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有骨气,仅看他 与谁为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为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曲求直,以邪扶 正,有策略地、有步骤地随机应变是一种智慧,更能改造不合情理的周边环境。 ④达尔文说:“适者生存。”相信执著的生存不是苟且偷生,不是碌碌无为,不是 闲抛岁月。生存下来,为的是向前,为的是攀登,为的是不断进取。所以,我想补充: “适者发展。” 我们惋惜恐龙,在世界发生变化之后,它仍然要固守那一分庞大、那一 州伟岸,结果,只能以化石的形式存在;我们感激远古那场熊熊山火,把我们的祖先逼下 树枝,逼出森林,让我们在乡村,直到现在的城市享受愈来愈文明、愈来愈和谐的生活。 ⑤木匠调木,智者调心,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与岁月相随,与时代同行。不要轻 言拒绝适应,一只手握别老伙伴,一张笑脸面对新朋友。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在个人的 小天地里,激不起多少浪花,反而因为知音甚少,与环境与社会格格不入而落落寡欢,而 沉沦丧志,而怪僻成性,因而一事无成。 ⑥ 打开心灵的窗户,张开人生的翅膀吧,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停留太久,不能 在自己的过去久久地沉湎徘徊。山那边有人家,海那边有天地,进入新的境界,就会有全 新的感觉。 (广东茂名市中考语文试题)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3.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1、红得深红,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2、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3、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 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 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 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 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 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浙江金华中考语文阅读《中国,挺住》的开头部分)
题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案:“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们!”
梯级训练
【材料二】(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 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 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 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 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 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 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题目: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 样的感情。
加工信息的过程
认真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确定位置,准确完整地提取信息 分析信息,找出内在关系(分解信息) 归纳、概括信息(整合信息)
活学活用
【材料五】 枫叶礼赞 叶孟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 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 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 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 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 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 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 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 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 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 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 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 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 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题目:本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论证。试从文章内容入手,概括其论证结构。
①适应是人的最高本领 ②适应是一种美 ③适应是一种智慧 ④ “适者生存” 为什么要学会适应(或“学会适 应的原因”) 怎样去适应(或“适应的方法和 途径”)
适应是什么(或“适应的本质”)
“适者发展”
⑤适应要积案: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 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注意到,提取信息不仅要准确,而且 要完整,否则得出的答案就不全面。
(浙江温州中考语文阅读《老屋》第二段)
小试牛刀
【材料三】③德化白瓷与众不同,先是透光性极好,为群瓷之冠, 其次可塑性极强,无一不能塑造。见过明朝德化观音的人无不为 之惊呼。以陶瓷之脆性,表现衣褶之柔软;以陶瓷之生冷,表现 肌肤之温润。竟栩栩如生,恰到好处。德化白瓷堪称一绝,前后 无人能与之比肩。 ④德化白瓷由于特性十足,名称也千奇百怪。 ⑤象牙白,1610年出版的《葡萄牙国王记述》载,德化白瓷 乃瓷器之上品,与其他东方名瓷迥然不同,质滑腻,色乳白,宛 如象牙。估计象牙白之美名就是这样流传开来的。明德化白瓷确 实呈现象牙白,白中略闪黄,正因为如此,生机无限。而清乾隆 以后的德化白瓷,白中略闪青,失之象牙之质感,甚是可惜。 (年湖北宜昌中考语文阅读《德化白瓷》节选)
阅读理解 之
提 取、加 工 信 息
提 取 信 息
凡是在阅读材料中能够直接查 找的内容,如作者提出的观点,揭 示中心的关键语句,某个精彩的描 写,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等等, 皆属于提取信息的范畴。
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准确,二是完整。
【材料一】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 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 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 雄的民族!
如何准确完整地提取信息?
第一、认真阅读题干,审清题意,明 确题目要求;
第二、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体特点, 确定所需信息所在的位置(可能是一 处,也可能是多处);
第三、准确而完整地提取信息。
何谓加工信息?
加工信息包含分解信息和整合信息两种能 力。阅读考查中的划分段落层次、分析句与 句之间的关系属于信息的分解,以分析为主 要手段;而概括语篇(段)中心、归纳内容 要点等,则属于信息的整合,以概括为主要 手段。
题目:结合③和⑤段的相关内容,说说德化白瓷到底 有哪些特点?
解析:我们根据第三段提示词“先”和“其次”很快就可以得 出德化白瓷的两个特点“透光性极好”和“可塑性极强”。但 是这两点答案并不是完整的答案,第(5)还有一点“质滑腻,色 乳白”,这一点不少考生遗漏了,原因是尚未将阅读材料认真 消化理解就急于答题,结果提取的信息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