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看过电影方知小说更精彩
《安德的游戏》小说版以未来的科学幻想世界为背景,实际上是一部心理小说,其魅力之一是善于勾勒、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描摹主人公安德眼中所见、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的过程中,塑造出一个本性善良、性格复杂的天才少年英雄形象。
相对而言,小说中的很多心理戏并不适合直接在电影中予以表现。
导演如果想要票房,还非得拍《安德的游戏》,就应该想招对小说进行改编,不能太忠实原著的形式,而应致力于表达小说的精气神。
由于小说版的情节结构注重心理展示,很多场面、背景信息都是以人物安德的心理独白为形式描述出来的,不大适用于注重画面的电影,电影版坚持原有情节架构的结果就是造成其中的心理戏被基本上省略掉了——为忠实于原著却造成了反原著。
忠实于形式却背叛精神实质,这在古今中外,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艺术领域中,都不罕见。
比如,某大国打着红旗反红旗之行径即是一例喽。
目前看到的电影版由于未对情节架构进行重大改变,同时无法以画面表现安德的内心世界,对于安德复杂性格的揭示,几乎是阙如的。
我们在其中看不到一个创造了名垂青史的历史事件,领导人类战胜虫族,建立了完全可说超过亚历山大、凯撒、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伟大征服者业绩的英雄传奇人物所应具有的卓绝品格。
相反地,里面倒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场景表现安德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流下了假惺惺的泪水——而这又是和小说中的那个人格很有魅力的安德相违背的。
小说中的安德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不错,他天性善良,从来不会主动伤害别人,通常情况下对人总是很好。
但他仍旧是一个小小年纪就折掉了两条人命的辣手少年;为了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能对已经没有还手能力的孩子痛下杀手;对父母感情不深;对权威充满怀疑;几乎不信任任何人;唯一就是跟姐姐华伦蒂和哥哥彼得有感情。
安德可以让我们接受的立足点不是他善于扮假仁假义,而是他本性善良,所做的一切伤害他人的事情都是迫于无奈,被社会和他人所逼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种身在丛林社会,要想苟活下来,出人头地,就得有自己没别人,违背良心行事的人生体验,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而电影版却把安德塑造成了一个在失手打死迫害他的对头邦佐后会痛苦流泪的弱者。
我理解小说中安德在感到邦佐可能命不久矣后的纠结表现并不意味着他同情邦佐,他只是对自己失手做出的事情感到内疚,恐惧,他承受的是军纪、道德、良心的谴责,而不是情感的伤痛。
他可以郁闷,上火,但不应该流泪,除非他想以此逃过可能遭受的惩罚。
电影版中的安德感觉有点木讷,但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导演的问题。
最好的演员往往是那种个性不太分明的演员,而年龄较低的孩子只要指挥得法,是可以大体上认为具有这种特点的。
心理戏的被删节,除了造成安德形象的薄弱,使得不看原著的人无法理解安德到底有多强悍、其强悍从何而来之外,还造成了情节的弱化。
小说版中,人物安德始终处在内外交迫的困境,几乎所有的外部环境和人都在和他作对,他不断地倒霉,不断地被为难,而他又不断地冲决环境的罗网,在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赢得胜利。
正是人物的这种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不甘屈服的反抗性格的交错展示,构成了小说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
但电影版中,我们几乎看不到
这些。
此外,由于过于忠实于原著,电影版采用了从头讲起的模式,这种做法在效果上再次造成了对原著的篡改。
由于故事跨越的时间段过于漫长,电影版不得不删掉了很多安德在战斗学校的戏份。
而这些戏份没有之后,没看过小说的人,根本无法了解安德在人际交往和战略战术方面的过人之处。
安德打死史蒂生、安德和伯纳德交恶与和好、安德和阿莱以及沈的友谊、安德挫败大鼻子罗斯、安德所受丁·米克的影响、安德连战皆捷、安德在飞龙战队表现出的领导和指挥才能、安德和豆子的密切关系、安德在学员中享有的巨大威望等小说版中有过的很多有助于我们理解安德的重要内容,在电影中都通通不知去向。
电影中展现安德厉害的场景并不多,我们主要是通过教官们的评价来理解这个的。
但这个因为不是用事实说话,就显得有点干瘪、虚假。
没看过小说的人,很容易怀疑安德充其量只是一个金正恩式的伟大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