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与受体
信号分子 受体 第二信使
分子开关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表面受体通过一定 的机制将外部信号转为内部信号的过程,称为信号 转导。
细胞有两种信号转导途径:一种是通过G蛋白偶联 方式;一种是结合的配体激活受体的酶活性,然后 由激活的酶去激活产生细胞内信号的效应物。 信号转导途径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将外部信号转换 成内部信号途径;第二层次的含义是外部信号转换 成内部信号后从哪个途径引起应答。 细胞应答与信号级联放大
核 糖 化 作 用
受体活性快速丧失—失敏 机制:受体磷酸化, 受体与Gs解耦联,cAMP反应停止并被 PDE降解。 胞内协作因子扑获蛋白( arrestin)—结合磷酸化的受体, 抑制其功能活性。 反应减弱—减量调节(down-regulation) 受体-配体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导致表面受体数量减少, 发现 arrestin可直接与clathrin结合,在胞吞中起adaptin作用。
在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中,必需有正负两种
相辅相成的反馈机制进行精确控制,因此分子开关的作用十
分重要。对每一步反应既要求有激活机制又要求有相应的失 活机制。 细胞内作为分子开关的蛋白分为两类: GTPase开关蛋白,开关蛋白由GTP结合蛋白组成,结合GTP而
活化,结合GDP而失活,包括三聚体G蛋白和单体G蛋白。
信号分子(signal molecule)
大多数外界化学信号分子不具有生物学功能, 它们不能代谢成为有用的产物,本身不直接诱导任 何细胞活性,也不具有酶的活性。它们唯一的功能 是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性质,通知细胞在环境 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信号或刺激因素。 信号分子本身并不直接作为信息,它的基本功 能只是提供一个正确的构型及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受体(receptor)
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 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
受体多为糖蛋白,少数受体为糖脂。 受体的类型 至少有两个功能域:结合配体的功能域及产生效应的 功能域,分别具有结合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 受体的功能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特性 信号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细胞对外界信号分子的 反应能力取决于细胞是 否具有相应的受体。 不同细胞对同一化学信 号分子可能具有不同的 受体,因此不同的靶细 胞以不同的方式应答于 相同的化学信号。 不同的细胞具有相同的 受体,但在不同的靶细 胞中产生不同的效应。 同一细胞上不同的受体 应答于不同的胞外信号 产生相同的效应。
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信号蛋白
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识别胞 外信号分子; 胞外信号通过适当的分子开 关机制实现信号的跨膜转导 ,产生细胞内第二信使或活 化的信号蛋白; 通过胞内级联反应(主要是 通过酶的逐级激活)实现信 号的放大作用,并最终细胞 活性改变(改变细胞代谢活 性、改变基因表达和改变细 胞形状或运动); 细胞反应由于受体的脱敏或 受体的下行调节,启动反馈 机制而终止或降低细胞反应
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相互作用
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相互 作用是靠蛋白质模式结 合域所特异性介导的, 靠信号蛋白具有的不同 模式结合域与另一个相 匹配的基序(motif)识别 与结合,在细胞内组装 成不同的信号转导复合 物,构成细胞内信号传 递通路的结构基础。
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特征
细胞必须整合不同的信 息,对细胞外信号分子 的特异性组合作出程序
细胞内受体的本质是依赖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
类固醇激素诱导的基因活化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二、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进入靶细胞直接与酶结合
受体一般具有三个结构域:位于 C端的的激素结合位点 ;位于 中部的DNA或Hsp90结合位点和位于N端的转录激活结构域。
第三节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G蛋白耦联受体的结构与激活
激素诱导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与抑制
哺乳类腺苷酸环化酶的结构
细菌毒素对G蛋白的修饰作用
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具有ADP-核糖转移酶活性 ,催化细胞内的NAD+上的ADP-核糖共价结合到Gs 蛋白的α亚基上,使其丧失GTP酶的活性,结果GTP 永久结合在α亚基上,处于持续活化状态并不断的激 活腺苷酸环化酶。 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催化Gi蛋白α亚基进行 ADP核糖化,结果防止α亚基结合的GDP的释放,使α 亚基被“锁定”在非活化状态,其结果也是使cAMP 的浓度增加。
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的受体
本身不具有酶活力,但它的胞内段具有酪氨酸蛋白
激酶的结合位点。 细胞因子(分泌性小分子蛋白质如干扰素、白细胞 介素等,能与特定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引起这 些细胞的分化或增殖)的受体属于此类。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与JAK-STAT途径
性反应,才能维持生命
活动的有序性,即表现
不同的行为,或者存活
、分裂、分化和死亡。
传递速度不同(神经轴突100m/s)
信号浓度不同:内分泌信号浓度约 在10-8以下;而化学突触的信号浓 度约在10-5以上。 作用方式不同:对于内分泌来说, 不同的信号具有不同的受体,细胞 对于信号的反应与否取决于细胞表 面是否具有相应的受体;化学突触 的信号主在为乙酰胆碱和r-氨基丁 酸,反应与否在于细胞间是否存在 突触结构。
转承蛋白(relay proteins):负责简单 地将信息传给信号链的下一个组分; 信使蛋白(messenger protein):携带信 号从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接头蛋白(adaptor protein):起连接信 号蛋白的作用; 放大和转导蛋白:通常由酶或离子通 道蛋白组成,介导产生信号级联反应 传感蛋白:负责信号不同形式的转换 分歧蛋白(bifurcation protein):将信 号从一条途径传播到另外途径; 整合蛋白(integrator protein):从2条 或多条信号途径接受信号,并在向下 传递之前进行整合; 潜在基因调控蛋白:这类蛋白在细胞 表面被活化受体激活,然后迁移到细 胞核刺激基因转录。
化学突触传递在时间和空间上比内 分泌更精确。
一、细胞通讯
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 ( 配体) 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 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胞内一 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 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细胞通讯的方式 信号分子与受体
细胞通讯的方式
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
受体的功能
介导物质跨膜运输(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信号转导:受体结合特异性配体后被激活,通
过信号转导途径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 物理信号,引发两种主要的细胞反应: 细胞内预存蛋白活性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 细胞功能和代谢。
影响特殊蛋白的表达量,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
转录因子的修饰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
一种细胞具有一套多种类型的受体, 应答多种不同的胞外信号从而启动细胞 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因此细胞必须对多 种信号进行协调综合。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特性
特异性(specificity) 高亲和力(high affinity) 饱和性(saturation) 可逆性(reversibility) 特定的组织定位 生理效应(physiological response)
二、细胞表面其他酶连受体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TGF-β受体
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ANPs-signals)
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的受体
三、细胞表面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
整联蛋白与粘着斑
通过粘着斑由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通 路: 由细胞表面到细胞核的信号通路
由细胞表面到细胞质核糖体的信号通路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一般将细胞外信号 分子称为“第一信使”, 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 在胞内产生的小分子, 其浓度变化(增加或减 少)应答于胞外信号与 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行 使功能,这种物质称为 “第二信使”。
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es)
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酶连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第一类受体有组织分布特异性,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 等可兴奋细胞;后两类存在于不同组织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细 胞。
第二节、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细胞内核受体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开关蛋白的活性由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使靶蛋白磷酸化而 开启,由蛋白磷酸酶使靶蛋白去磷酸化而关闭;
鸟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exchange factor,GEF)促进 GDP从G蛋白上解离的蛋白因子。 GTPase促进蛋白(GTPase-accelerating protein,GAP)加速GTP 的水解。 G 蛋白信号调节子(regulator of G protein-signaling , RGS) 鸟苷酸解离抑制物(guanine nucleotide-dissociation inhibitor)
第八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四节、酶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五节、信号的整合与控制
第一节、概 述
一、细胞通讯
二、信号转导系统及其特性
二、信号转导系统及其特性
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信号蛋白
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相互作用 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特性
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
腺苷酸环化酶
cAMP信号通路→ G蛋白 →
腺苷酸环化酶 → cAMP→c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 A→
激活靶酶(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细菌毒素对G蛋白的修饰作用
受体的失敏(desensitization)与减量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