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摘要: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胎儿遭受损害进行赔偿的法律规范不甚明确,有必要重新反思胎儿的法律地位以及我国目前立法对胎儿保护的妥当性,确认其享有的权利范围。
本文例举了胎儿的保护范围,包括健康权、财产继承权、受遗赠权、受抚养权、纯获利益权以及程序法上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
并且初步探讨了我国现行法律对胎儿保护的不足及完善。
关键词:胎儿权利范围胎儿利益法律保护1. 关于胎儿的立法现状1.1.胎儿的法律涵义胎儿的法律涵义,是确定胎儿法律地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何谓法律上的“胎儿”?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从各国法律保护胎儿的立法精神来看,主要就是保护胎儿出生后应当享有的财产权利以及凭借此财产能够生存。
法律保护的胎儿应该是指正在孕育中的“人”,保护的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那一刻开始一直到脱离母体独立呼吸成为真正的民事主体。
换句话说,法律保护的胎儿是指出生这一法律事实发生之前尚未露出母体,并且处于孕育中的生命体。
[1]1.2.设立胎儿民事法律地位的意义胎儿是未来的法律主体,它不只是具有特殊利益的存在,而是所有自然人主体发育的必经阶段。
对胎儿权益的保护,既是对这类特殊存在的关怀,也是对全人类关怀。
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这项规定体现了法律对胎儿利益的关注和保护,给胎儿留有相当的份额,可以使胎儿出生后能够有较好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但是,这也是我国立法对胎儿保护的唯一一条规定。
这种保护是必要的,但它是充分的吗?例如,由于孕妇遭受暴力袭击,致胎儿受伤,从而造成天生残疾或健康受损的,它应该得到救济吗?再如由于护士、医生接生时的违规操作,致使胎儿的大脑或身体受到伤害,从而导致弱智或残疾的,他们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呢?依照传统的民法理论,民事主体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民法通则》第九条也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依据我国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出生是指胎儿全部露出母体并且依然存活的情形。
胎儿尚未全部脱离母体,即尚未“出生”,因而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未成为民事权利主体,因而不能享有任何权利(法律理由规定的除外),既然也就难以的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
但胎儿存在的损害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对此置之不理,优生优育政策受到妨碍不说,对于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整个社会人权保护的进步,将产生不良影响。
不仅如此,他也有悖于民法以人为本的传统,势必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我国立法现状对此问题缺乏应有规范,根本无法充分保护胎儿的利益。
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我国胎儿权益的保护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仅在《继承法》中对胎儿继承份额加以规定,是必要的,但绝非充足的。
我国立法急需对胎儿利益做出系统、全面的保护。
[2]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必要:1.2.1.人性的需要从生物学上讲,人是胎生动物。
在出生之前,有近十个月须生存于母体子宫之中。
从客观上来看,人的生命其实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其连续性始于受孕。
胎儿是人在生命历程中相互连接、前后相继而不可分离的两种不同形式。
胎儿的利益与其母亲的利益并不是同一概念,若法律将胎儿视为母体的一部分,显然不能周到的保护胎儿应有的利益,并将使法律陷入与伦理的冲突之中。
1.2.2.法制进步的需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加强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是现代法制进程的总体趋势。
反观历史,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律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大量先进的成果,有的研究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因此,我国立法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别国立法成果了。
法律以公平与正义为追求目标,因特别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通过法律来保护胎儿的利益,既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进步的需要。
1.2.3.审判实践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污染和医学事故导致胎儿于母体中受损而生而有缺陷的事件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也有上升的趋势。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立法本身不足,法官又无可借鉴之判例,此类案件的审理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也是加强有关胎儿保护立法的推进点。
[3]2. 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2.1.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胎儿是否具备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确定胎儿法律地位的基础。
胎儿具有权利能力就是法定的民事主体,否则即便是给予保护,也只能作为法定利益者受到保护。
自罗马法开始,各国法律都对胎儿利益给予保护,但是关于胎儿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有三种立法体例:其一,承认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必须以活体出生为条件,如瑞士民法、捷克斯洛伐克民法。
在这种立法体例下,胎儿只要活着出生了,那么他(她) 不是从出生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而是在母体中就有民事权利能力,有民事主体资格。
这种立法体例的优点是对胎儿的保护相当的周全;缺点是动摇了传统民法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信条,使得民法体系内部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
其二,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在某些事项上视为已经出生,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
在这种立法体例下,只要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不承认胎儿在母体中有民事主体资格,只有出生后脱离母体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这种立法体例的优点是关于胎儿权利的范围清楚明确,适用比较简单;缺点是由于立法总是会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有漏洞,对胎儿的权利保护不尽周全。
其三,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视为已经出生。
在这种立法体例下,采用概括保护的办法保护胎儿权利,但不承认胎儿在母体中有民事权利能力,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只是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对其利益之保护视为已出生,采用这种立法体例的有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
这种立法体例由于采用概括保护的方法,对胎儿的权利保护比较周全,同时它不承认胎儿在母体中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维护了传统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原则,保持了民事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
[4]2.2.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尽管胎儿具有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也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
从法律保护胎儿的目的来看胎儿享有的民事权利性质是附条件的权利,必须等到其出生后才能行使,法律应当赋予胎儿的只能是身体性的人身权利和基于特定身份产生的财产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2.1.健康权健康权是指以保护自然人肌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为内容的人格权。
[5]胎儿的健康权是指其孕育期间所享有的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的权利。
在实践中,因胎儿健康权受到损害,请求损害赔偿而引发的案例日渐增多,但是我国法律对胎儿的健康权没有作出规定,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胎儿为母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形体具有身体和健康的人格利益,应予以法律保护。
如果胎儿出生后其生理机能不能正常运作和发挥功能,便意味着其健康权受到了损害。
当其成活出生后成为一个具有权利能力人的时候,就享有身体和健康损害的赔偿请求权,得依法行使,使其受到侵害的人格利益得到恢复,权利得到保护。
若法律规定胎儿健康权,就能够在胎儿出生后依法得到公平的补偿。
目前多数国家法律承认活着出生的胎儿享有健康权,给新生婴儿以法律救济。
胎儿的健康权受到损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胎儿在受孕期间,母亲受到机械性损伤或重大精神创伤,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2)由于环境严重污染致父母的生殖遗传功能受损,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3)由于母亲接受错误的医疗诊断或者治疗,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4)由于母亲服用某种药品,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5)胎儿父亲因他人的侵权行为而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致使婴儿出生后其抚养权受到侵害;(6)因其他原因损害到胎儿未来的利益等等。
[6]胎儿无疑应该享有健康权,在遭受不法侵害使胎儿的健康权受到侵害时,有权主张损害赔偿。
胎儿的健康损害请求权应当由胎儿出生后的本人享有并行使,不能由他人行使,在其不具备行为能力时,请求权由监护人代为行使。
具体实务中的做法可以是,侵权行为发生时,胎儿未出生,诉讼开始前或诉讼结束前仍未出生,或推迟整个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待胎儿出生后确定其所受的实际损害然后一并审理;或对其他受害人的请求先行审理判决,待胎儿出生并确定其损害后另案处理。
[7] 胎儿的健康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胎儿的人格利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其在母体中受到损害,法律确认其产生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其次,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当在其出生后才能依法行使,这种权利应由其亲权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最后。
如果胎儿出生为死体。
胎儿不能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此时,只有受害人即怀孕的母亲才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8]2.2.2.财产继承权对胎儿继承权的保护是普遍和确定无疑的,各国法律都有这方面的规定。
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在遗产分割时要为胎儿保留其份额;若是死胎,为其保留的份额要按法定继承顺序来进行。
”这就意味着胎儿原则上有继承权,若为死胎,则其继承权溯及地消灭。
胎儿在母体孕育期间,其继承能力和继承权己均为法律所认可。
当然,这种权利是一种期待权。
由于胎儿有继承能力,因此民法中有关代位继承的设定也适用胎儿。
在代位继承中,胎儿可视同生存着的直系血亲亲属。
当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代位继承的子女代位继承;若被代位继承人的子女是尚未出生的胎儿,即此胎儿就是代位继承人。
所不同的是,当胎儿出生后是死体的,其所继承的遗产份额按法定继承重新处理。
但是,如果被代位继承人因某种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而丧失继承权,或者自愿放弃继承权,作为“晚辈直系血亲”的胎儿,当然也得依代位继承程序而享有继承权。
同时,胎儿并未丧失其他继承程序而所应享有的继承权,如胎儿作为“准孙子”时对祖父母遗产的必要份额的保留。
在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中,涉及胎儿利益的,视为胎儿已出生,其继承权应得到保护,应保留其应继承的份额由其监护人代管。
如果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权利按自始不发生对待,由其他继承人按法定继承办理。
如果胎儿出生后不久即死亡的,虽然它的民事主体资格终归消灭,但依据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规定,它已实际取得继承权,其应继份额由它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2.2.3.受抚养权胎儿尚在母腹中时,其抚养义务人因他人侵权行为导致死亡或伤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必然使胎儿在出生后本应受到的抚养全部或部分丧失,侵权人自然应对胎儿所蒙受之损害予以补偿。
[9]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二款规定:“抚养债务人因需负赔偿义务之侵权行为而致死亡的,受抚养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根据该款内容,在损害行为发生之时虽未出生,但已经孕育的胎儿,也享有此种损害赔偿请求权。
我国法律对于胎儿的抚养费请求权缺乏相关规定,而事实上此类损害时有发生。
由于法律无相关规定,出生婴儿的受偿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应该规定孕育中、尚未出生的胎儿,如出生时为活体的,具有受抚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