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唐彤20096631 木材科学与工程09级2班序号:5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一)、家具特点
高型家具的出现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当时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汇,高型坐具开始出现,垂足坐的习俗已经问世。
高型坐具的品种增多,除了以往的胡床之外,又增加了椅,凳,墩,双人胡床等。
这些高型坐具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垂足坐习俗,像一股飓风,对传统的席地而坐是一次根本性的冲击,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起居方式革命的开始。
床与榻的封闭形式
床榻的新形式不断出现,三扇屏风榻,四扇屏风榻床,在贵族人家是极受宠爱的。
此时期床榻的高度显然增加,床体加大。
另外,三足凭几的出现,为圈椅靠背的问世,奏起了序曲。
与佛教有关的装饰
在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如墩上的莲花瓣装饰等,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尚。
这一时期的家具,一改前代的正统汉风,以崭新的高型坐具和垂足而坐的新习俗,揭开了中国家具历史的新篇章。
(二)、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
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三)、家具列举
1、禁
南朝时期青铜禁,禁为家具之雏形之一。
该禁仿照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制作而成,造型别致。
2、床
东晋床榻,附有屏风别致。
3、陶案
高度适中,由低矮形家具逐渐向高形家具过度。
4、床
莲花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装饰花纹,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它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锈等装饰上,又名荷花、芙蓉、水芝、水花。
5、胡床
胡床是一种便携座具,顾名思义不是汉民族的座具,它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是一种便携座具。
胡床是由8根木棍组成,两只横撑在上,座面为棕绳联结,两只下撑为足,中间各两只相交相对作为支撑,交处用铆钉穿过作轴,造型简洁,使用方便。
它可张可合,张开可以做座具,合起可提可挂,携带方便,用途广泛。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胡床已经广泛使用了。
6、绳床——椅子
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见于南北朝。
两晋以前,人们一直都是席地而坐。
随佛教东渐,佛教文化和艺术涌入,高型座具进入中原。
7、腰鼓形圆凳
3、方凳
在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得知佛与菩萨的座具——佛座,是千姿百态、极为丰富的。
有方型、圆型、腰鼓型,有三重、五重、七重,有实才的,也有空透的,装饰有壸门、有开光、有莲花图案……形式多样,多姿多彩。
这些佛与菩萨的高型家具,也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墩的出现,对于我国家具品种的丰富,尤其是对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佛座的造型,又大致可分为腰鼓形和方形两类。
二、隋唐五代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一)、隋唐五代家具的特点
隋唐时期,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美,有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
至五代时,家具风格改为崇尚简洁,为宋代家具的风格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唐五代的家具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坐具类家具的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
几、案的高度与坐具的高度有关,坐具高了,几、案也势必加高,这样就引起大多数家具向高型发展,而高型家具的发展又会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二是家具种类增多,以致可按使用功能分类。
(二)、家具分类
坐卧类家具有凳、椅、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几、案、桌等;贮藏类家具有柜、箱、笥等,架具类家具有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
(三)、隋唐五代家具举例
1、唐圆椅
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
2、案
桌面条纹装饰,腿用流畅的曲线构成,雕刻成形。
3、桌
桌子四腿较粗,造型简单,是最普遍使用的粗用桌子。
4、腰鼓形圆墩
坐墩与南北朝时期北魏菩萨像坐墩极为相似。
这种圆墩是由战国来妇女为熏
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发展而来。
5、长条桌和长条凳
唐代家具在造型上别具一格,这种大型桌、凳在唐代壁画中多有表现。
盛唐时期社会繁荣,餐饮娱乐业兴盛,配套家具需求量很大。
6、燕尾翘头案
这类案为书案,体形较矮,坐在地上或床上书写,“伏案疾书”就指这种案。
7、壶门案、腰门凳
食案体大浑厚,装饰华丽,腰圆凳也称月牙凳,符合人体功能。
8、屏风
唐代屏风以立地屏风为多,木制骨架上以纸或棉裱糊。
士大夫比较喜欢素面。
而屏风上绘以山水花鸟也是一种风格。
9、带幔帐床
箱形床架,前沿镂有壶门形装饰,帐幔富丽华贵,坠以彩穗装饰,精致的编制坐垫,既美观又舒适。
而在屏风上绘以山水花草也是一种风格。
10、圈椅
这种圈椅也是唐代的新兴家具,极其罕见。
椅子腿雕花,与身着华贵服装的贵妇协调一致。
二、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1、高桌
《蚕织图》中的木桌。
桌面为长方形,圆腿,前后无枨,左右是双枨。
桌面与腿子上端,有牙子。
此桌的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牢固性强。
历来被公认为是宋代家具风格的代表。
2、长桌
宋画《孟母教子图》中夫子先生所用的桌子。
前后无枨,左右是双枨,腿子上端与桌面的交角处,有牙条和牙头。
这种造型的桌子,在宋画中屡见不鲜,如《村童闹学图》里,夫子先生和玩童们所用的书桌,皆是这种式样,可见这是宋代最流行最普及的式样。
3、花腿桌
宋代家具的装饰特点之一就是对于腿子的装饰。
从出土的实物、墓室壁画,以及宋人画中,都可见对桌腿的用心装饰,花样很多,没有定式,因此只好以花腿予以概括。
4、方桌
辽宁朝阳金代墓墓室壁画上的方桌。
腿子更是不平凡,在横枨与桌面之间,用了两组双矮老。
腿子上饰以云纹翅子装饰。
5、琴桌
依照古制,琴桌应是以其特殊功能要求而特意设计和制作的桌子。
它用特殊材料,形成中空的桌面,以加强共鸣和声音的扩大。
图5这只琴桌是宋徽宗赵佶所画的《听琴图》中所用的琴桌。
从画中不敢断言它是否符合古制。
只能见其造型不似一般用桌,它的桌面狭而长,桌面下前沿有雕花板装饰。
雕花板由双横枨承托,横枨两角也有角牙,很清秀。
6、折叠桌
这种桌是宋代的新兴家具。
看出来是由胡床演变而来。
下部就是胡床形,上面加桌面。
此桌见于山西繁峙县岩上寺金代壁画。
在岩上寺西壁之《酒楼市肆图》中,一商贩正在桌前操作,另一商贩腋下夹着一桌,桌面及工具都顶在头上,正迈步走进市场。
这种折叠桌能开能合,使用方便。
7、矮桌
金代墓室壁画上的矮桌。
它的造型别具一格。
桌体为箱形,有六只腿,前后护板上都镂以壸门轮廓,四腿之下是雕花座子。
此桌是辽宁朝阳金代墓的墓室壁画上所绘。
‘
8、炕桌
金代家具。
它是山西大同道士阎德源墓出土的炕桌。
杏木质,桌面下部的前后两面,有替木牙于为饰。
桌腿上细下粗,桌面很厚。
9、抽屉桌
元代的新兴家具,见于山西文水北峪口元代墓的墓室壁画。
桌面下有两个抽
屉,抽屉面上有装饰,有拉环,三弯腿,兽蹄足。
腿子上端有花牙托角,兽蹄足下有托泥。
其造型是前代所未见的。
10、长桌
见于内蒙昭乌达盟赤峰县三眼井元代墓的墓室壁画。
画中原绘男女墓主人坐于桌前宴饮。
桌腿较低,四周为裹腿枨,造型比较简单。
裹腿枨也是前所未见的。
11、矮桌
宋代风格的延续。
桌面也是四边有框,中间镶板满雕的作法。
、
201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