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测试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一、选择题1.尧舜禹时期,采用“疏”的办法,成功治理黄河水灾的是()A. 鲧B. 禹C. 皋陶D. 启2.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华夏族的祖先最早生活的地域是在()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C. 珠江流域D. 辽河流域3.许多游客去陕西西游玩时,都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要去的是()A. 大禹陵B. 黄帝陵C. 秦始皇陵D. 中山陵4.某台湾旅行团组织了“巡根之旅”,要来大陆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①中山陵②大禹陵③黄帝陵④炎帝陵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毛泽东称他为“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的华夏族“人文始祖”,并且在2005年5月,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祭拜其陵墓,他是()A. 黄帝B. 尧C. 舜D. 禹6.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下列内容跟黄帝不相关的是()A. 宫室B. 车船C. 衣裳D. 医药7.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宏大的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的历史。

传说时代,中国就有一位三过家门而不入、化水害为水利的治水英雄。

他是()A. 黄帝B. 尧C. 舜D. 大禹8.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人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①炎帝②黄帝③尧④舜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华夏儿女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A. 蚩尤B. 黄帝C. 尧D. 禹10.海内外的华人都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A. 黄历B. 黄帝C. 黄河D. 黄山11.原始社会中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A. 选举制B. 投票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12.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A. 中国人善于想象B. 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C. 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13.民主一直是人类不屑的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等级制二、材料题1、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拜访了黄帝陵,公读《拜黄帝陵祭文》。

他说,海峡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1)相传黄帝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在什么时候?生活的地域在哪里?(2)根据有关黄帝的传说,说说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哪些?(3)宋楚瑜这么隆重地拜访黄帝陵,请用一句话概括黄帝的历史地位。

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材料中的“轩辕”和哪个部落联合起来在哪场战争中平定了“蚩尤乱”?(3)材料中的“轩辕”有什么重大贡献?(举两例即可)一、选择题14.“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口15.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秦、燕、赵、魏、韩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晋、楚、齐、韩、赵、燕、魏D. 吴、魏、燕、赵、楚、秦、韩16.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他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商鞅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7.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18.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A. 交通运输B. 防洪灌溉C. 南粮北运D. 蓄水抗旱19.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

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20.“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 大运河B. 长城C. 都江堰D. 赵州桥21.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秦始皇A. 统一了六国B.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C. 自称“始皇帝”D. 统一度量衡22.“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主持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A. 商鞅B. 秦始皇C. 汉武帝D. 孝文帝23.《战国策•秦策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这段史料能直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④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⑤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A. ①②④⑤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4.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A. 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C. 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 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准考证号: 姓名: 班级:25.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形成 B. 封建制开始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D.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26.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 当兵立军功B. 不隐瞒犯法行为C. 合理经商致富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二、材料题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除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外,当时商鞅还采取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朝代歌》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记》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四 如图:《战国形势图》请回答:(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谁?写出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

(2)材料二涉及了西周时哪一政治制度?周王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哪个著名的霸主称霸?请再列举一个这一时期著名的霸主? (4)写出材料四图中战国七雄中A.B.C 所代表的国家名称。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

我国古代思想家最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2.“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素质。

”材料中的“他”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3.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

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

这位“圣贤”是( ) A.老子 B.孔子 C.赢政 D.铁木真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符合下列哪家思想( ) A.儒家 B.法家 C.道教 D.佛教5.如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6.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

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材料出自()A.《孟子》B.《道德经》C.《孙子兵法》D.《韩非子》8.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子9.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A.孟子B.孙武C.韩非D.董仲舒10.下列观点属于孔子思想核心的是()A.兼爱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11.以下主张突出体现朴素民本思想的是()A.礼法并施B.清静无为C.民贵君轻D.为政以德12.“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问答题13.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

14.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位思想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

材料解析题15.材料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材料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材料是谁的观点?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入哪部书中?你如何评价他?(2)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分别说明他对学生是怎样要求和教育的?(3)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是我国哪一学派的创始人?(4)简要说说他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