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讲+病因学及危险因素

第7讲+病因学及危险因素

随机数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重复原则(样本含量)
意义 样本含量少,抽样误差大,样本含量大,非抽样误差 也可能大;组间均衡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概念 保证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下,所确定 的最少样本含量;
前提条件 允许误差、α、β、总体变异、资料类型与设计 类型。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表达清晰具体,系统性强,能很好地阐述复杂的因果关系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因果联接方式
FR
单因单果
R1
F
R2
R3
单因多果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1.病因学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设计方法
设计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描述性研究
1)横断面调查 2)个案调查 3)病例报告
性质 前瞻性 前瞻性 回顾性 前瞻/回

断面 回顾 回顾
可行性 差
较好 好

好 好 好
论证强度 ++++ +++ ++
+/-
+ -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1.病因学或不良反应研究是否采用了论证强度高的研究设 计方法
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暴露因素(或治疗措施)、结局的测量 方法是否一致?是否采用了盲法
3.观察期是否足够长?结果是否包括了全部纳入的病例 4.病因学和不良反应研究因果效应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病因定义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 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 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 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Lilienfeld AM. (1920-1984)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流行病学教授
病因性研究基本概念
真实性 重要性 适用性
4、做出临床决策
危险明确且巨大:立即脱离 证据有限但有好的备用:使用备用方案 尚无证据:建议进一步研究
Evidence is never enough 5、后效评价、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终身教育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直接病因和间接病因
结核病
✓直接病因:结核杆菌 ✓间接病因:居住拥挤、营养不良、遗传因素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证据评价的三个方面
文献按照病因学研究文献评价原则进行评价,判断其设计 是否严谨,有无偏倚,结论是否可信,判断预后研究结果 的真实性(validity);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RCT)
定义: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别分配 到试验组或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 条件下或环境里,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用 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试验设计。
特点:可比性好,可主动控制试验干预措施或可能影响研究结 果的有关偏倚因素,论证强度佳,属一级设计方案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对照原则:对照种类
➢ 空白对照 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措施 ➢ 标准对照 公认有效的药物、现有的标准方
法或常规方法 ➢ 相互对照 各比较组互为对照 ➢ 实验对照 在对实验组实施处理因素时必须
伴随一个对试验有影响的因素,此因素称 为实验因素,对照组必须施加实验因素。 举例说明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对照的原则
对照的原则是对试验有影响的非研究因素和
试验条件均应相同或相近。
在研究设计和试验过程中应从下列四个方面组间 均衡性:比较各组间除研究因素外,考虑组间 均衡性: (1)研究对象性质相同 (2)试验条件要一致 实验环境 仪器 试剂 (3)研究者或操作者要一致 交叉 随机分配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盲法原则
单盲、双盲、三盲 盲法的目的是什么?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均衡原则
保证基线组间可比 踢出混杂因素的干扰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环境



宿主



遗传

内核

理化环境
图10-2 轮状模型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疾病因素模型
社会经济因素 生物学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行为因素 卫生保健因素
医学生物学因素 (机制)
图10-3 疾病因素模型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病因与危险因素的区别
病因学研究是临床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因此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染病是单因性疾病,而许多慢性非传染病是多因性疾病, 如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重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吸烟和肥胖等)综合作用所致。
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受其暴露后患病危险性增加的因素。危 险因素与病因之间并非是完全的因果关系,它存在一个概 率,同时多种危险因素具有相互作用。
统计学关联
例如,高血清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 素,高血清胆固醇可产生沉积于眼睑的 黄色瘤,从而导致黄色瘤与冠心病的继 发关联。另外,E与C也可以由于相关 (因果方向不明)而产生继发关联。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评价病因学和不良反应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原则(1)
真实性
统计学关联 因果关联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一、统计学关联
狭义的统计学关联(association) 指分类资料的相关
广义的关联 等同于相关,包括分类、等级和计
量资料,即是有关联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 ➢ 历史对照 不是实验研究中的对照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随机化原则
保证各组间均衡可比的重要手段 在实验研究中,研究对象有同等的可能被
分到比较各组中去 在调查研究中,总体中每个个体有同等的
可能被抽到样本中来 随机数字表、随机排列表和计算机产生的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对照原则:对照种类
➢ 自身对照 对照与实验措施在同一实验对象 身上实施
➢ 安慰剂对照 对照组施加安慰剂 ➢ 阳性对照 采用已肯定疗效的药物为对照,
如标准对照、弱阳性对照 ➢ 阴性对照 不含研究中处理因素的对照,如
评价病因学和不良反应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原则(2)
5.危险因素和疾病(或不良反应)之间有否剂量-效应关系 6.病因学和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是否符合流行病学的规律 7.病因致病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关系是否在不同的研究
中反映出一致性 8.病因致病效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的生物学依据是否充分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证据的评价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学科
余运贤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曲
人群/病人 1、确定拟弄清的问题
比较
干预措施 结局指标
2、全面查找证据
检索策略 电子检索 手工检索
3、严格评价证据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病因模型 旧类型 纯动因论
忽视环境因素和机体(宿主)自
单纯生物医学观点
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病因学研究是寻找疾病的病因或治疗措施的副作用、 各种病因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疾病发生发展 的影响。
病因学 研究早期
病因 病因假设 证明确有因果关系 病因 (暴露因素) 不危确险定因,不素同程度的因果关系
不良反应的研究实质上也是病因学研究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病因模型
新类型
生态学模型
流行病学三角 轮状模型
疾病因素模型 病因网模型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