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对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则出现学生骂人,打架,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作弊等。

曾对415名农村小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学生经常骂人的有343人,占82.65%;经常打架的有161人,占38.80%。

有过逃学经历的有63人,占15.18%;有过考试作弊经历的有114人,占27.47%;经常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有189人,占45.54%。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农村小学生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已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小学生不良行为平均百分率:骂人的21.2%,打架的11.2%,考试作弊的17.6%,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21.4%。

)ﻫ由此而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呢?谁是真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ﻫ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然而,当今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低,教育指导学生时,不能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使许多学生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暴躁、易怒、动辄拳脚相向等不良倾向,而且学生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ﻫ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形成了学生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的现状。

ﻫ也有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

ﻫ其次,小学生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里矛盾和冲突,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也增加了发生问题的概率。

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目前农村农业收入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丢下孩子在家随年迈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没有与父母沟通的基本途径。

在调查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43.58%,父母中一人在家,一人外出的占31.21%。

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径,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表现更加突出: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ﻫ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作法,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外,在其它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强。

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非常需要从老师、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

ﻫ但另一方面,父母除了在物质上、学习上满足他们外,却不能认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甚至与父母最基本的沟通也没有,更谈何理解。

这种对立的结果导致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求助无门,只有
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则引发心理障碍,表现于行。

如:他们不与人合作、孤僻,遇到问题时则以打架、骂人代替理性的解决问题。

遇到与老师发生冲突时,由于无助,则采取逃学以避开对问题的处理。

最后,不良的家庭氛围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父母关系不合经常吵架,没有给孩子一个宁静的生活空间,使得这些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往往没有安全感,易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世界观的形成。

ﻫ二、学校教育的失误成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温床ﻫ(一)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一些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好名声、好荣誉,将学校里的“双差生”(成绩差、品德差)赶出学校使他们升学无望,工作无望,心绪茫然而游手好闲,丧失人生目标追求。

(二)忽视德育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

未成年人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

对一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三)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这无疑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自暴自弃。

个别教师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使这些学生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身心健康。

三、社会不良文化的浸染
1、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因此校外环境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尤其突出。

2、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画面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化垃圾随处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重,因模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3、部份烟草商唯利是图向青少年出售香烟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四、来源于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1、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易受到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而走上歧途。

ﻫ2、控制能力差,情感波动大。

3、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早熟,引发心理变化快。

由于当代青少年的性成熟期较往年提
前2-3年,性意识朦胧,缺乏科学的性教育, 因好奇而产生的不良行为也在增多。

而对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人群,我们该从何入手进行矫治呢?
一、从学校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重行为习惯培养,强化养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中小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可塑性,学校
必须以《德育大纲》、《小学生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行为,重在学生学习文明习惯、学会尊重自已、尊重别人,重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首先,应制定严密的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班级都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先入为主的规律,先给学生制定一套严密的礼仪、常规制度,并向学生宣传教育。

使学生一进校就在头脑中打下礼仪、常规制度的烙印。

当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劳永逸,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教师还要为他们留出较为宽松的扬长避短的空间,通过爱心去浇灌学生这棵小苗,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助,通过成功教育创造的机会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甚至要允许学生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改掉一种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悉班规校纪,在多数学生和老师的提醒帮助下,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从而融入班级,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强化行为训练。

良好的行为训练,包括矫正学生中不良行为,也要求正常发展中的学生努力建立完美的自我形象。

ﻫ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包括: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等。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心理。

ﻫ如: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防止依赖心理。

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自闭心理等。

ﻫ三、强化互动合作教育,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纠正不良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同龄共振效应。

针对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这种总的趋势却日益显示出来。

现在学生中通过重视友谊培养、通过学生间互动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敝开心扉”、“诉说烦恼”,加强沟通,这不仅可以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更通过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的相互感染,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周围许多同龄人,产生同龄共振现象,以形成和谐氛围,达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作用。

这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具有强烈的爱心,教会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认识现实、正视逆境。

从而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学习生活。

保持健康情绪。

通过教育,力争以一带一,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氛围。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