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

”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

”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

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

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

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

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

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

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

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

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

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国旗下讲话、班会等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活动,培养学生各种行为习惯,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2、教师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我们学校实行年级组管理制度,每个年级的教师都要为自己所教年级学生负责。

责任使每个教师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针对陈某等学生的问题,班主任及年级组长召集年级所有任课教师,通过不同形式反馈信息、沟通信息,分析问题,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大家达成共识,对陈某等尽量做到和蔼可亲,改变过去那种严厉的批评式语言,循循善诱,除了课上多给他们做提醒,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告诉他们诚实的可贵、同学友情的珍贵、学习的乐趣。

除此之外,我们每天还有意安排几分钟时间和陈某聊天,形成课堂教学合力、课间活动的合力、思想教育的合力、特长培训的合力,使陈某知其情,明其理,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有所行,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那样做,有效促进了其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当然,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

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面对陈某不良行为的反复,我们年级组教师不急躁,不训斥,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的心。

经过一个学期的帮助,陈某的行为习惯慢慢好起来了。

3、集体温暖,让学生感受友情的可贵
陈某在家得不到爱,将愤恨的情绪向同学发泄,使同学也鄙视他。

要想陈某改掉这个坏习惯,集体的温暖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同学们常常与陈某一起玩,陈某打骂同学的现象极少见了,他已悄悄地融入了班集体。

4、课堂教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知之深、受之切、意更坚、行必果”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始终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课堂中捕捉每一个可利用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用实践来填平认知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

在教书育人中,每一个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

特别是像陈某这样的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陈某是只有14岁的初中生,他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其缺乏爱的成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陈某需要爱和尊重,需要信任和鼓励。

虽然他有不完成作业、说谎、易冲动的缺陷,但也有他的长处:如上课爱动脑,发言积极,要求上进,知错就改等等。

而这些长处就是闪光点。

我因势利导,上课时,多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当他坐得端正时,我就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当他积极发言,我就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作业写得认真,就给他打个“A+”,当他认真读书时,我说:“同学们,我发现一个同学读书的样子非常认真,他就是陈某×同学。

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儿,认真读课文。

”他的眼里满是惊喜,读得更认真了。

久而久之,让他觉得在老师、同学心目中,他是个好学生。

此后,我又趁热打铁,和他进行了几次谈话,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告诉他:如何完全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化绊脚石为踏脚石,朝自己的目标努力。

同时,我还教给他应对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巩固成果。

虽然
他有时改了又犯,说过了又忘,但我们不厌弃,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既严格,又耐心地反复指导他,促其改掉坏习惯,健康成长。

五、纠正结果
经过半年的指导和纠正,陈某从行为习惯到学习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陈某的情绪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学校不再打骂同学,并能与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家长反映在家也不与爷爷奶奶顶撞;同时上课能认真听课了,作业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或家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在治疗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温暖的家庭可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家长的教育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地培养与强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用爱唤起爱,用爱催生爱,爱的奉献才能出现爱的奇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