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高一地理《东亚季风》教学案例
松江四中朋玲艳
一、教学背景
东亚季风是高一地理教材中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中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虽然初中时对世界气候类型及中国季风气候有所了解,但由于时间间隔久,基础不牢固等多方面原因,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大气、天气与气候这个章节的基础知识缺少,一些简单常用的地理专业术语都基本不了解;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不能读懂相关的地理图表。

在笔者作的一次问卷调查反映出,在现阶段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一个班级的40位同学中只有9位同学相信自己具有读懂地理图表的能力,25位同学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能够读懂地理图表。

二、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中的“启发”,首先是一种教
学思想,是一种调控手段。

其次,“启发”又
是方法和形式。

简单而言,“启发”就是激励引导,促
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自觉地获取知
识。

与“注入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不
同的是——“启发引导,循循善诱”。

(见左
图)
虽然这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案,但
教师还是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
点,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
题,探究原理。

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片段。

片段一:季风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回忆“上海地区冬、夏季节盛行的主导风向?”然后学生画出上海冬夏季节盛行主导风向示意图,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季风示意图总结“你认为什么是季风?”。

这一环节比较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动手画图中启发学生来总结规律。

片段二:季风的成因
提出问题1:图一为哪个季节的全球水平气压分布图?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答:夏季。

因为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海洋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

提出问题2:什么原因导致海陆气压差异?
生答:海水、陆地的比热容差异,也就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提出问题3:夏季,东亚地区盛行的风是从哪里吹向哪里?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地区盛行什么风向的风?
生答:海洋吹向陆地。

东南风。

提出问题4:要求学生读图1整理:东亚夏季风的成因。

生答: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印度低压;海洋增温慢,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这样,夏季的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

提出问题5:读图2探究:东亚冬季风的成因?
生答: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降温慢,海洋气温高,盛行上沉气流,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这样,冬季的东亚地区盛行西北季风。

提出问题6:东亚季风的成因?
生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在此环节中,首先是学生观察图表,在教师的引导中发现现象,层层设问,启发学生逐步深入,探寻东亚夏季风的成因,最后利用学案进行整理归纳。

最后,学生读图分析、探究东亚冬季风的成因,并进行归纳、总结、记录。

学生学会的是一种分析归纳、总结提升、探寻问题的方法、思路。

从而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片段三:季风的影响
承转:冬季护肤品——润肤露、护手霜展示
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冬季我们要选用适合自己的护肤品呢?这些护肤品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冬季气候干燥呢?
生答:冬季风来自于高纬陆地。

受冬季风影响地区会比较冷,降水会减少。

夏季风来自于低纬海洋。

受夏季风影响地区会比较热,降水会增多。

提出问题2:观察冬、夏季风的来源?你认为冬季风会怎样影响气温、降水?
生答:季风区受来自高纬地区冬季风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更低,受来自低纬地区夏季风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

明确冬夏季风的来源地,从而为探究、分析季风气候特点的成因做好铺垫。

承转:我们根据冬夏季风的来源推测出其对气候的不同影响,事实又是怎样呢?
提供资料: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一)
提出问题3:季风气候区城市冬、夏气温及气温年较差与同纬度地区其他城市相比,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提出问题4:(图3)为什么在北纬15˚-30˚的地区,我国是降水丰沛的江南水乡?生答:开罗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

夏季风从海洋上来,给上海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成就了上海地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观。

提出问题5:季风气候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图4)
生答:气温高的时候,降水量多。

(教师提示这是季风气候区的气候特点——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提出问题5:秋、冬季是火灾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生答:冬季受来自陆地来的冬季风影响气候干燥,是火灾的高发季节。

提出问题6:为什么冬季要选用保湿的护肤品?什么原因导致冬季气候干燥?
生答:选用护肤品的原因是冬季受来自陆地的冬季风影响,气候干燥。

列举实例,启发学生探寻原因,证实据季风来源推断出其控制地区气候的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反思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创设迁移情景,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旧及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采取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找准教学中的“启发点”
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海陆风的形成是启迪季风成因的衔接点,在学案上的复习环节体现出两个项目:画海陆风形成示意图、小结海陆风形成的原因。

这个衔接点就成为本节课重点、难点——东亚季风成因的启发点,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衔接点——新知识延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2、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此环节的设计难度由浅入深,思维紧扣的一个个问题,起到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启迪思维的作用。

3、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上巧设启发点。

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从众多的资料中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有生活感触处,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快乐。

(二)采取多样化的启发形式
1、画图启发
什么是季风?一般都是由教师口头表述出概念,这个内容就算完成。

这一次,先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上海地区冬、夏季节盛行风的主导风向,教师再提出问题:“据图,你认为什么是季风?”学生回答“随季节改变而改变的风即季风。

”学生在示意图的画、读、比中,启迪思维,解决问题。

2、读图启发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比文字的叙述更准确,更直观。

学生容易辨认,其丰富的内涵
又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探究东亚季风的成因中,提供了冬、夏季节的气压分布图,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通过读图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图文转化能力,坚持这种形式的长期训练,可有效解决学生读图能力薄弱的现状,有利于他们在地理上的长远发展。

3、情境启发
同纬度地区的沙漠景观和中国的江南水乡景观对比强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北纬15˚-30˚的地区,我国是降水丰沛的江南水乡?”上海2010年11·15特大火灾不到半个月,上海郊区又同一天连烧了两把大火,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引人深思,提出问题“秋、冬季是火灾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历“为什么冬季要选用保湿的护肤品?什么原因导致冬季气候干燥?”
教学活动中创设这些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由境生情、情景交融,教学活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个环节设计中的这些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三)教师的点拨需及时
在启发式教学的整体框架中,在一些关键之处教师缺少点拨,这一句两句话,看是那么不经意,其实不然,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及时的点拨起到了深化、拓展的效果。

在比较同纬度地区的沙漠景观和中国江南水乡景观后,如果能及时补充上“可见,在副热带地区受到强大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干旱少雨。

而亚欧东南部,毗邻大洋,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了夏季风,造就了江南水乡景观。

”这样为下一课时中,学生理解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时做好了铺垫。

附图表:
图1图2
表一:
图3
图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