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15版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15版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一.单项选择题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不可用以下哪条表述?( )A.是一门公共必修课B.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C.是一门理论课程 D.是一门专业课2.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

A.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B.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C.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D.全面发展的人才3.下列不属于大学学习特点的是:()A.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B.学习方式的自主性C.学习途径的单一性 D.学习方法的创新性4.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是()A.人才的文化素质 B.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C.人才的身心素质 D.人才的专业素质5.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C.建设和谐社会 D.建设小康社会6.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 )A.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悦纳自己B.发展智力和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C.拥有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D.学习社会道德规范,提高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要求的认识7.人才素质的灵魂是()。

A.德B.智 C.体 D.美8.()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A.全面学习 B.创新学习 C.终身学习 D.自主学习9.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理想远大B.勇于创新 C.德才兼备D.视野开阔10.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建设小康社会C.建设和谐社会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1.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社会人们自我修养的正确途径是( )。

A.坐而论道 B.闭门思过 C.躬行实践 D.合理宣泄12.我国现代社会人们进行自我修养的根本目标是()。

A.做到慎独 B.做“四有”新人C.做到知足常乐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3.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的是()。

A.热爱祖国 B.遵纪守法C.艰苦奋斗D.知行统一14.“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才是最难最难的呵!”这说明了( )A.人才成长的道路 B.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C.个人修养是一个不断的长期的曲折的实践过程D.修养的境界是一个人修养所达到的实践水平或程度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强调了,进行自我修养要( )A.认真读书,求得真知 B.躬行实践,知行统一C.常思己过,有则改之 D.学习榜样,积极进权16.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

A.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B.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D.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17.当代中国大学生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

A.完成祖国统一的责任和任务B.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C.增强国防科技水平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已经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

A.德才兼备、以才为先B.德才兼备、以德为先C.德才兼备、不分先后 D.智体兼备、以智为先19.以()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A.服务人民B.团结互助C.崇尚科学D.艰苦奋斗20.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是()。

A.热爱祖国B.德才兼备C.全面发展D.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多项选择题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显著特点有()。

A.政治性 B.知识性 C.实践性 D.社会性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一门课程。

A.世界观B.人生价值观C.道德观D.法制观3.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A.学习要求的变化 B.生活环境的变化C.家庭要求的变化 D.社会活动的变化4.大学适应期会出现的矛盾主要有()。

A.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B.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C.人际环境带来的苦恼 D.自主意识与独立能力的矛盾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6.学风是指在一定环境的条件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带有一贯性的学习风格和行为样式,它包括()A.学习态度B.学习精神C.学习方法D.学习风格7.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要从下列哪些方面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A.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B.虚心求教细心体察C.知行统一,脚踏实地D.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8.道德修养过程中应采取()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A.学思并重 B.省察克治 C.慎独自律 D.知行统一9.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包括()A.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 B.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C.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 D.知行统一10.现代人才的素质规格包括()A.思想道德素质 B.专业素质 C.文化素质 D.身心素质11.《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段话对我们进行道德修养的启示有( )。

A.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近处做起B.自知之明,解剖自己,意志坚强,控制自己C.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做,一次一次地经常去做D.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1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包括()A.发展智力和能力,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B.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职,艰苦奋斗C.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D.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挑重担,建功立业13.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与人才素质的关系是 ( )。

A.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B.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C.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D.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14.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主义战士陈毅元帅曾经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行动主义者。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与行动的综合者”。

这句话包含着陈毅元帅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 )A.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社会的现实运动B.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在实践中为实现这个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C.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实现之前,不可能存在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实践D.共产党人选择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远大、最进步、最美好的理想15.大学生培养的优良学风主要包括 ( )。

A.勤奋B.严谨C.求实D.创新三.简答题1.学习理念都有哪些?2.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八荣八耻”的内容是什么?四.论述题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怎样学才能真正从中受益?5.试论德、智、体、美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2.C3.C4.B5.A6.C7.A8.B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C16.D 17.D 18.B 19.B 20.D二、多选题1.ABC2.ABCD3.ABD4.ACD5.ABCD6.ABCD7.ABD8.ABCD9.ABC 10.ABCD11.ABCD 12.BCD 13.ABCD 14.ABD 15.ABCD三、简答题1.自主学习理念机械学习理念全面学习理念创新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2.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劳是人才素质的关键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3.(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四、论述题1.对我们一年级的同学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我们首先要了解它。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首先是适应集体生活;第二,要安排好个人生活。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一)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二)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三)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使命”,古指奉命出行,引伸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历史使命”,就是担负重大的历史任务和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远大的目标和为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人类历史表明,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不同的经历,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中出生的一代,是生活在独立强大的新中国的一代,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要完成这样的历史重托,必须在历史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21世纪初的大学生,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处在国内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这种形势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充分认识当今世界时代特征与要求和弄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同时这也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面对并努力完成的课题。

(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二)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12个范畴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全部奋斗,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目标,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