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繁體字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

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简体字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èng)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sh èng)食,材木不可胜(shèng)用,是使民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

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惠王说:“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

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

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14)加少:更少。

加:更。

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15)对:回答。

(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

好:喜欢。

(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之:敲起鼓来。

鼓,动词,击鼓。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

兵,兵器、武器。

刃,刀、刀剑等。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23)走:跑,这里指逃跑。

(24)或:有的人。

(25)则:连词,那么。

(26)何如:怎么样。

(27)直:通“只”,只是,不过。

(28)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9)如:如果。

(30)则:连词,就。

(31)无:通“毋”,不要。

(32)望:希望。

(33)于:比。

(34)违:违反,耽误。

这里指耽误。

(35)时:季节。

(36)谷:粮食的统称。

(37)胜:完全,尽。

(38)数罟:密网。

(39)洿:不流动的浊水。

洿池即为池塘(40)斤:锛子。

(4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2)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3)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44)憾:遗憾。

(45)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46)始:开端。

(47)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48)树:给……种植(49)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衣,穿。

(50)豚:小猪。

(51)彘:猪。

(52)畜:畜养。

(53)之:助词。

(54)无:通“毋”,不要。

(55)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6)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57)庠序:都指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58)教:教化。

(59)申:反复陈述。

(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1)义:道理。

(6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

颁白,头发花白。

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63)黎民:百姓。

(64)然而:这样(如此)却。

(6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66)食:动词,吃。

(67)食:名词,食物。

(68)检:约束。

(69)涂:通“途”,路上。

(70)饿殍:饿死的人。

(71)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72)岁:年成。

(73)兵:兵器。

(74)无:通“毋”,不要。

(75)罪:归咎,归罪。

(76)斯:则、那么。

(77)至:到,这里指归顺。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一说通“敛”收敛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一词多义·1.数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3]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成语正确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4.兵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5.胜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9.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凶恶③甫闻凶讯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夸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