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摘要】为指导合理用血,大力推广成分输血,对我院2004—2007年成分血使用率及成分输血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我院成分血使用率分别为94. 11%、94. 56%、92。

39%和99%。

冷沉淀使用不理想。

成分输血不但能减少不良反应,而且能节约有限的血资源,所以合理应用成分血十分必要。

【关键词】成分输血;成分血使用率;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输血已由输注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已成分输血现代化的标志,其输血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医疗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1]。

本文总结2004-2007年我院临床用血情况,为进一步推广成分输血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 1 资料来源
主要来源于我区中心血站发往我院输血科的原始记录。

1. 2 血液成分
所有成分血及全血均由中心血站按标准提供,用血量以单位(U)计算,全血200mL为1U,成分血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后成为1U,1U冷沉淀为200ml血浆制备。

我区成分血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冰冻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等。

1. 3 成分血使用率
按卫生部规定的公式计算:成分输血率(%)=成分血数(U)/{全血数(U)+成分血数(U)}×100%。

2 结果
成分输血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全血使用率明显下降(表1)。

表1 年度各种血液成分应用情况(略) 3 讨论
3. 1 所谓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纯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既能提高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又能节约用血,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体现出成分输血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2004年至2007年我院临床用血总量逐步增加(与临床床位增加有关),但全血输注比例逐年
减少,特别是2007年下降明显,红细胞制品、血浆制品及血小板临床使用增加明显,冷沉淀使用不理想。

成分输血逐年增加,达到卫生部颁布要求的成分输血率大于70%的目标。

3. 2 全血角色转变
传统的输血方式是一旦出现失血现象,不管病人的治疗需要,均输注全血,临床实践证明,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因临床大约80%以上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缺乏的不是全血,而仅仅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千篇一律输给全血,病人得不到足够治疗量所需的血液成分,而其他不太急需的血液成分既发挥不了作用,又增加了病人血液循环负担(血容量增加),同时作为刺激物(免疫原)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为日后输血将带来不同程度的输血免疫反应或产生无效性输注等不良后果。

成分输血根据病人疾病治疗的不同需要,输给相应缺乏的血液成分,这样就能达到缺什么补什么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疗效,又可一血多用,合理使用血源,节约血源,还可以减少不必要成分输血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

全血只是作为一种用于分离成分血的原料物质,不用或只是很少量的用于临床。

当病人的红细胞和血容量不足时,又缺乏适当的红细胞和血浆代用品时,全血才被作为一种临床程序来补充[2]。

开展成分输血的关键是要更新输血观念,科学、合理用血,节约血资源,提高输血疗效,减少血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