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分输血讲座(全)讲义

成分输血讲座(全)讲义


全血输注的缺点
一、 循环负担过重: 所增加的血容量要24小时后才能恢复。 二、 加重病人的代谢负担。 三、 全血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均不够一个治疗剂量。 四、 产生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血小板输注无效、粒细胞输注无效等,导致输血疗 效差、不良反应多。
五、输血介导的免疫功能抑制作用 全血中的失活的白细胞成分及血浆成分均能抑制病人的特异性免疫 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围手术期中输全血的病人术后感染 率增加、恶性肿瘤输全血病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加快等。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 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 0.5×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 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新鲜全血中除红细胞成分外,其余的血液成分浓度低、数量少,不够 成人的一次性治疗剂量。企图用新鲜全血来抗感染、止血、凝血的 功效并不大。 新鲜全血输注: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发病率0.1-0.01% 死亡率90%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皮肤损害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红斑、丘疹、水疱, 甚至皮肤剥脱,严重者皮损可在数天内扩展至全身,肝、肾功能损 害,肠道内皮脱落等,发病急进展快、与原发病或药物过敏药物副 反应相似 。
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二、悬浮红细胞 通常输2单位的悬浮红细胞可提高病人红 细胞比积约3%、血红蛋白浓度约1g/dl。
小儿每公斤体重输悬浮红细胞10ml能提高 红细胞比积约3%、血红蛋白浓度1g/dl。
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三、少 白 细 胞 红 细 胞
(制剂中白细胞数量≤5×106/单位)
少白 细 胞 红 细 胞 输 注 的 优 点: 1、减少95%以上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2、减少巨细胞病毒的传播。 3、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少白细胞 红细胞使其以后的血小板输血、粒细胞输血 更为有效。 4、器官移植术前 可有效地减轻或避免排斥反应, 特别是骨髓移植。 5、减少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二、输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
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制剂后,血液有效成分 的浓度、纯度较高,如少白细胞红细胞去除了 绝大部分的血浆、白细胞等引起非溶血性输血 反应的成分,因此能大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 发生。所以输用血液成分制剂较输用全血更为 安全和有效。
各种血液成分的最适保存温度、 保存时间
红细胞 血小板
成分输血
输血:有效的急救手段 支持替代疗法 临床应用有一百多年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输血医学新时代-成分输血 经过多年的临床输血实践,医学专家对成分输血 评价:先进、科学、合理。 全血: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制备的原料 输全血:宝贵血液资源的极大浪费,输血疗效差,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成分输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形成分除红细胞外,其它的只能视为杂质。
二、输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
b
输 血浆中细胞代谢产物乳酸、血氨、尿素氮、肌肝、血 钾浓度均增加;血浆pH值下降。 全 全血中存在有死亡白细胞、失活血小板及细胞碎片。 血 1、加重病人的代谢负担:肾功能不全 —高钾 的 不 肝功能不全—高血氨 足 2、产生同种免疫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血小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原则:病人缺什么输什么 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避免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导致循环量过剩、同种 异体免疫、血浆蛋白过敏等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目的: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统计资料:需要输血的病人90%以上为一种或几种血 液成分缺乏,70%左右仅仅需要红细胞成分,
临床输血现状
深圳市血液中心对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家二级 甲等医院的2597份临床输血病例进行了用血合 理性的调查分析(依据为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果为:
血液成分 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 全血 输注例数 2196 1132 542 62 5 3937 输注剂量(单位) 12689.7 10655.2 23678 1230 7 合理性输注比例 66.44% 24.65% 97.978% 61.29% 60%
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五、单采粒细胞 浓缩粒细胞
b
b
1 严格掌握适应症:
粒细胞数低于500个/mm 3 ,有明显的感染症状,有效抗
菌治疗48小时无效者.
b
b
2 足量足疗程输用:
成人:16-20单位或1人份/次 每日. 连续4-6天输注或直 至感染症状控制。
b
b
3 疗效观察:
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感染是否控制,而不是观察输注后 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是否上升.
成分输血的概念
三少病人:血红蛋白 6g/L、
白细胞计数1.0×109/ L 血小板计数40×1011/ L 没有出血和感染 该病人目前需要输注的仅为红细胞成分,改善 贫血症状。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了明确的输血适应症
成分输血的优点
一、有效血液成分的浓度、纯度高,治疗 疗效好。 二、输用安全,输血副反应少。 三、综合利用血液资源,一血多用。 四、价格便宜,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新鲜冰冻血浆
4—6℃ 22--24℃ --20℃以下 --20℃以下 --20℃以下 室 温
35 天 5天 一年 一年 一年 24 小时
血浆冷沉淀
普通冰冻血浆
粒细胞
三、综合利用血液资源,一血多用
人血是最宝贵的资源。
成 分 输 血 的 优 点 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器官移植术、外周血干细胞 移植、心肺手术、各种血液病的治疗、大剂量化 疗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等都需要大量血液。 我国目前人均临床用血量仅为美国的 1/10,随着我国 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临床用血 量还将大幅度上升(近几年我国大医院的临床用 血量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由此必将进一步 加剧血液供需之间矛盾。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 径之一就是成分输血,一血多用,使有限数量的 血液资源用于更多病人的治疗。
b b b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的优点
现代的输血原则
b
b
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临床输血进展
成分输血的概念
将人血中各种有效的血液成分进行分离、 提纯、浓缩,分别制备成各种高浓度与 高纯度的血液成分产品。
根据受血者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输注 某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产品,达到最佳 输血治疗疗效的一种输血措施。
血液离体后会发生保存损害:粒细胞8小时后既丧 失吞噬功能;血小板12小时既明显破坏,24小 时后止血功能全部丧失;凝血因子Ⅴ、Ⅷ每24 小时失活50%,三天后几乎全部失活。
二、输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
输 全 血 的 不 足
储存三天以后的“全血”仍具功能的成分仅
有红细胞、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
白原及部分凝血因子。 库存全血其成分及功能并不全,全血中有的
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四、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剂输注的临床意义
(制剂中白细胞数量≤1×106/单位)
1、降低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2、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 3、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 4、预防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 5、预防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6、预防亲白细胞病毒的传播。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一、保存全血 手术或外伤等急性失血时,人体对各种血液成分的耐受 情况: 血 容 量:10%(20-25%会出现低血容量休克) 红 细 胞: 20% 血浆蛋白: 40% 凝血因子: 65% 血 小 板: 75% 小于 40%的失血均可用晶体液和人工胶体液补充血容量, 用浓缩红细胞纠正贫血。失血量超过 40%时可适量输 注全血以补充血浆蛋白。
成分输血,一血多用,使有限量的血液用于 更多的病人治疗。 成分输血比例70%,可节约血液资源25%。
四、成分输血的优点
b
疗效显著,价格便宜,减轻病人的 经济负担。
输血原则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和可有可无的输血,大力推行 有针对性的、有明确输血指针的成分输血。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血液成 分产品,是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的关键所在。 安全、经济、有效为药品和生物制品的三个最基 本的要求,血液成分产品同全血相比这三点尤 为突出,所以成分输血技术是值得大力推行和 广泛应用的。
板输血无效、粒细胞输血无效 3、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可因输注容量过大、循环负 担过重,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4、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同种异体免疫反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库存 全血血浆中大量补体成分的输入,而导致溶血加速、 病情加重。
二、输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
新鲜血:视输血目的不同而定 贫血:保存10天左右红细胞 携氧能力90% 血小板减少出血:保存5天以内单采血小板,止血功能80%以上 白细胞减少合并感染:8小时以内单采白细胞 凝血因子减少:保存一年以内新鲜冰冻血浆
外科及手术: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 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 胶体液应用。 1.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 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 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 因素决定。
成分输血的优点
一、有效血液成分的浓度、纯度高,治疗疗效好。
血液:有形成分 :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
无形成分:血浆蛋白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纤维 结合蛋白 活性蛋白(酶) 等 目前采用物理离心方法分离、浓缩、提纯的血液成分有: 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粒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血浆冷沉淀、外周血干细胞等。 经过了浓缩和提纯:小容量的血液成分制剂有针对性强、 疗效显著的特点
全血输注的禁忌症
一、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 二、贫血合并心功能不全 三、年老体弱者、儿童的慢性贫血 四、输全血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人 五、可能实施骨髓移植及其它器官移植 的病人 六、恶性肿瘤(术后)病人的输血。 b 七、 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