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

往事不再提,岁月不堪忆
看完《霸王别姬》后我的脑中还一直回响着“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的动人旋律。

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压抑、悲伤全都堵在嗓子眼儿的感觉。

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恨纠葛,更是从人物命运上所投射出的那个年代的动荡以及对人性的扭曲。

影片时间跨度十分大,从晚清到日本侵华再到新中国时期,最后截止在文革。

电影通过描绘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表述了对人性和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导演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并且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感情线穿插在了整个故事中,蝶衣在影片中一直呈现的是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痴人形象,这种“痴”不仅仅表现在对于段小楼感情上的执着,也表现在他对于京剧艺术的热爱之上。

而这种热爱不因岁月的增加而迁移,不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民族大爱高悬于头上。

戏唱不唱得,不由了自己说了算,侵略者的武士刀就悬在他挚爱的人的颈间,可是这戏给谁唱,也不是由蝶衣就能做主的,民族大爱的唾沫星子也可以淹没当时迫不得已的他。

可是就是在这样两头为难的日子里,遇到了懂得欣赏京剧的日本军官,他也会说出“他是真的懂戏""他要不死,京戏就传到日本了”这样的赞叹之语。

在后来的民国后期,他更是与当时“戏园一霸”袁四爷惺惺相惜互成知音。

这种只是因对京剧的热爱而随性结交朋友,即使在如此动荡的环境里依然疯狂又肆意的活着,他的生命之源正是来自于对京剧的爱。

但同时,蝶衣又是悲剧的。

表面上来看他的悲剧来源于他对小楼同性之间的感情,但是更深层次是来源于那个时代对人格的扭曲。

从刚进入戏班起,小豆子便已开始承受种种来自于师兄与老师傅的欺凌,而这种欺凌根源于旧时代的种种陋习,甚至他遭受到了“公公”出于人性的扭曲对蝶衣的“宠爱”,这不得不说给蝶衣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而进入民国时代,社会仍旧是黑暗吃人的。

袁四爷有钱有势是当时的“戏园一霸”,很多时候蝶衣不得不仰仗于袁四爷的帮助。

虽然后来成了知音但是袁四爷完全出于个体喜爱而不断往蝶衣身上赋予的女性元素,也给蝶衣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将蝶衣的性格逐渐扭曲。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与“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到底哪一个才是蝶衣的真心告白?“我本是男儿郎”,当他细小的声音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压力,正如他柔弱的身躯被压倒在张公公那庞大的身下,他无助,他绝望,只有对师兄的爱了!可是他的这种单纯的爱却也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他周围的人唾弃他的执着,连他的师哥也只是把他当做小师弟。

“就这样,咱俩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不行么?”他恳求他的师兄,他挣扎在世俗的洪流中。

由“男儿郎”向“女娇娥”的转变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个从妓院里出来的人,他是很难接受一个“女娇娥”的人格的。

但他还是被虐待式的纠正了。

他被强制性的培养成一种人,但又成为不了这种人。

他的位置是错乱的,具体的说是一种性本位的错乱。

而对其错乱段小楼有着巨大的责任,可是当时畸形的社会对人的扭曲塑造更脱不了干系。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即使身不由己蝶衣依旧是初心不改。

相比的,小楼性格的转变更能看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与扭曲。

小楼作为“霸王”,无疑在他身上是有着霸王的豪气与棱角的。

从他最开始对“小石头”的保护,甚至冒着被打死的风险放走“小石头”到后来他为菊仙以硬物击头所展现男人的血性。

这些都说明从一开始小楼是耿直而刚强的。

可是在时代的各种压力下,在黑白不分,妖魔横行的喧嚣下,小楼身上的棱角逐渐被磨平。

他逐渐屈服并展现出一种无助般的软弱。

在菊仙的劝说下他甚至不再唱戏,若不是师傅的一顿痛骂下,他
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回到舞台上。

新中国成立后,他变得更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唯恐说错话做错事。

在小四取代了蝶衣成虞姬时他怒而罢演,欲和蝶衣一起离去。

这时似乎又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霸王”般的豪气,可是这种豪气也是一闪即逝的。

菊仙叫住了他,他开始犹豫,考虑到更多,也向更多的人屈服。

所以最后他还是回到了那个舞台,但此时虞姬已不是那个虞姬,霸王也已不是那个霸王了。

影片的高潮应该是在文革时期。

影片最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是在文革时期。

小楼被逼跪在众人面前揭发蝶衣,还要与凤仙划清界线。

蝶衣与凤仙无疑是小楼生命中最珍贵的人,是他宁愿牺牲性命去保护的人,而此刻却要去“揭发”,要去彼此伤害,在对方筋肉的跳动中发出饱含血泪的颤抖地狂叫,那种痛彻心扉之感,比死更叫人痛苦。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令人窒息的黑色的日子,无望的生活完全麻木了小楼的心智,让他不知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使他无力再抗争,成为一个“活死人”。

每次的革命,战争,都带给人们身心的无尽创伤。

然而,身体上的伤口尚可愈合,失去的家园方可重建,惟独这心灵的创伤是最难康复的。

影片对文革的批判是深刻而发人深省的。

小楼和蝶衣、菊仙一同走过了战争四起的抗战时期却最终在战争结束后的文革时期里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

当小楼被众人围着声嘶力竭的揭发蝶衣时,当小楼被逼大声喊出不爱菊仙时,文革时代对人的摧残昭然可见。

最终菊仙以为小楼不再爱她而自缢而死,而蝶衣在受尽了摧残后在文革结束后自刎。

这一悲剧结局深深透露出了对文革的批判与反思。

整部影片情节紧凑,跌宕起伏。

悲伤的气氛贯穿于始终。

就算有过美好的日子,可是在以后看来也只会更加衬托出当下的痛苦,越回忆越痛苦,越痛苦越能看出那个扭曲时代的恐怖。

所以在那个年代,往事如何再提,岁月几堪回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