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

方法:通过收集对中医药防止艾滋病的研究的相关资料,发现及分析目前的问题,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探讨中医药防止艾滋病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中医药对艾滋病的防治上有了新的认识,由此使得人们在中医药的使用上更有目的性。

结论: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的探讨上,可以使人们展望这类研究的发展趋势,保证了中医药对艾滋病的防止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中医药;艾滋病;现状
aids),该病是由于人们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从而致使被感染者的cd4+t 细胞的数量有所减少,他们的免疫功能会有部分或完全性的丧失,随后发生了多器官、多系统和多病原体的机会性感染,包括肿瘤等,在临床上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

该病作为现代性的一种新出现的病种,在中医历代的文献中尚无出现艾滋病这一说法。

就近些年来看,根据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各中医界人士提出艾滋病应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阴阳易等范畴。

在经过认真的现状调查分析和原因分析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中医病机病因的认识:数十年来,大多的医家对于艾滋病
的中医辨证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的认识是,疫毒之邪入侵是该病的外因,内因则是人们的体内正气较虚弱。

通过现代医学证明,hiv是通过母体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等传播方式进入人体内,所攻击的对象——cd4+t淋巴细胞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最后会致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

临床上表现为[1]:①急性感染期(持续时间为数周或6个月),最为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皮疹、肌痛以及头痛,但是症状轻微,在持续1-3周后就可自行缓解;
②无症状期,及临床潜伏期,历时较长;③临床期,及最终阶段,主要表现为连续性的发热、虚汗、腹泻、体重有所减轻、记忆力逐渐减退等,包括各种机会性的感染和肿瘤。

1.2方法
1.2.1 中医辨证论治:多数的中医学家分别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多角度进行了探索。

有学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表达了病变的各种证候,在指导临床用药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性和病位;有学家以基本病机来确定主要证候,根据症状来加减药物;另外有学者指出辨证论治的依据可以是cd4+t细胞计数,同时把艾滋病分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阳气欲脱证型[2]。

1.2.2 中药治疗(1)研究单味药:目前,国内外专家通过对上千种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连、金银花、甘草、黄连、黄芪、虎杖、丹参、柴胡、灵芝、三七、当归、冬虫夏草、雷公藤等中草药进行在抗艾滋病上的药效研究,发现了近百种可以体外抗hiv的
活性物质。

(2)研究有效成分:多糖类:香菇多糖、黄芪多糖、茯苓多糖、红毛五加多糖等都可以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除外,紫花地丁、空心莲子草、夏枯草中的硫酸脂多糖等对hiv具有抑制作用。

蛋白类中也有抗hiv的天花粉蛋白等。

萜类:如甘草甜素拥有对干扰素进行诱导、免疫激活作用、增强杀伤细胞活动的功能,同时可以抑制hiv增殖等[3]。

还有秋水仙碱、罂粟碱有抑制hiv的作用的这类生物碱类。

:起到抑制hiv活性作用的黄酮类中的有金丝桃蒽酮等。

1.2.3 复方研究:近年来,学者在对中药复方的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我国第一个中药复方,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研制出来的新血片。

研究发现,新血片能够在患者体内增加
cd4+t的细胞数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慢病毒的复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4]。

另外,对hiv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的复方药还有中研ⅰ号、艾通、新世纪康保、复方三黄散胶囊等。

1.2.4非药物治疗:对针灸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在1982年就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展。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探讨了针灸的可行性和治疗方案。

一直到今天不管是理论还是临床治疗上都对针灸防治艾滋病的效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
究和探索。

2 结果
以对有效成分的研究为例,对于药物成分的认识有助于对症下
药,充分了解了各药物的特性,对hid的治疗更有针对性,起到了指导性和示范性。

3 讨论
3.1与一般温病不同,艾滋病不是卫气营血之传变,而是邪毒直接侵入血络而潜伏于营分中,并且状态会相对稳定,而且历时较长。

在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毒入侵的时候,为了邪毒犯表,会郁于腠理,导致表卫失和。

在无症状期即潜伏期,由于正邪相持,正气会渐渐耗损,致使气血阴阳及脏腑的功能日渐失调,每况愈下。

3.2通过这些有益的研究的探讨,在制定中医证候的统一诊断标准和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统一疗效标准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制定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方案。

同时,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和示范性的作用[5]。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因为流行病学研究较缺乏,规模小、比较散落,造成了目前辨证方法的种类繁多,证候的概念较模糊,在艾滋病辨证论治上人们没能够达成统一的共识,同时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给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带来了困难。

参考文献
[1]倪量,李峰,关静.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吉林中医学,2008,28(4):249-250.
[2]王融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概况[j].继续医学教育,2007,20(9):67-73.
[3]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
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00-101.
[4]黎耘,周正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3):273-274.
[5]王健,吕维柏.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与思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