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纲的特征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2头部具有1对触角、口器,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变态。
昆虫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1农业害虫:1造成灾害2产量、品质下降2林业害虫3其它害虫:贮藏物害虫、木材害虫二、昆虫对动物的危害(1)直接危害:取食、骚扰、恐吓(2)间接危害:传播疾病有益方面一传粉昆虫二工业原料昆虫三天敌昆虫四食用、饲用昆虫五药用昆虫六、文化昆虫七腐食、粪食昆虫八科学试材九仿生学:昆虫纲繁盛的特点1历史长2种类多3数量大昆虫纲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2繁殖力强3体小势优4取食器官多样化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6适应能力强每个体节在胚胎发育期应具备1对神经节1对体腔囊1对附肢1蜕裂线2颅中沟3)额唇基沟4)额颊沟5)围眼沟6)颊下沟7)后头沟8)次后头沟:头壳的分区1)颅顶2)额唇基区3)围角片4)后唇基5)前唇基6)围眼片7)颊8)颊下区9)口侧区10)口后区11)口后片12)口后桥13)后头区14)次后头区15)后颊16)后头;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为幕骨(幕骨前臂、幕骨后臂、幕骨背臂组成)触角的基本构造为柄节、梗节、鞭节。
触角的功能嗅觉、触觉与听觉1刚毛状如蝉、蜻蜓2线状如蝗虫、天牛3念珠状如白蚁4棒状如蝴蝶、蚁蛉5锤状如瓢虫6锯齿状芫菁雄虫7.栉齿状如豆象雄虫8羽状如雄蛾9肘状如胡蜂、象甲10环毛状11.具芒状如蝇类12.鳃状如金龟类前胸1前胸背板2前胸侧板3前胸腹板具翅胸节背板一般具3条沟,分别为前脊沟、前盾沟、盾间沟3条横沟把背板分为4个片,从前至后依次为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腹板:前腹沟、腹脊沟把腹板分为4片前腹片、基腹片、小腹片及间腹片胸足是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基节臼(或称基节窝)里的成对附肢成虫的足由6节组成(1)基节2)转节3)股节4)胫节5)跗节6)前跗节(1)步行足(2)跳跃足如蝗虫的后足(3)捕捉足如螳螂的前足(4)开掘足如蝼蛄、金龟子等的前足(5)游泳足如龙虱等的后足(6)抱握足(7)携粉足(8)攀握足:虱有3缘3角前缘,后缘,外缘。
肩角,顶角,臀角基褶、臀褶和轭褶将翅面分为4区: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
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其体节称为初生节具有初生分节方式的昆虫体躯几乎可以向任何方向弯曲或活动。
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所形成的节叫次生节或后生节。
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这一过程叫骨化,背面的骨化区叫背板,腹面的骨化区叫腹板,侧面的骨化区叫侧板。
这些骨化的区域通常被膜质部分或沟缝分割成若干小片,即骨片,由背板分割成的小片叫背片,由腹板分割成的小片叫腹片,由侧板分割成的小片叫侧片。
昆虫体表常有不少如刺、毛、瘤、皱、脊等突出物及沟、缝等凹陷部分,沟是骨板褶陷而在体表留下的狭槽;沟下陷入部分成脊状或板状者称内脊,而成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这些内突与内脊构成了昆虫的内骨骼。
缝:两骨并接的界线。
具翅胸节:具翅胸节的背板、腹板及侧板都很发达,并且彼此紧密联接,形成一个坚强的飞行支持构造。
背板的侧缘有前、后两个突起与翅相连接的关节构造,前面的突起称前背翅突,与翅基部第一腋片相支接;后面的突起称后背翅突。
翅的类型(1)膜翅: 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
如蜂、蜻蜓的前后翅;甲虫、蝗虫等的后翅(2)毛翅: 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
如石娥等毛翅目昆虫的前、后翅(3)鳞翅: 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
如蛾、蝶类等鳞翅目的前、后翅(4)缨翅: 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
如蓟马等缨翅目的前、后翅(5)半覆翅:臀前区革质,其余部分膜质,翅折叠时臀前区覆盖臀区、轭区起保护作用。
如竹节虫的后翅(6)覆翅: 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
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7)半鞘翅: 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
蝽类等半翅目的前翅属此类型(8)鞘翅: 质地坚硬如角质,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
甲虫等鞘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9)棒翅: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
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前缘脉(C) 亚前缘脉(Sc) 径脉(R) 中脉(M) 肘脉(Cu) 臀脉(A) 轭脉(J)肩横脉(h):连接C和Sc脉,位于近肩角处;径横脉(r):连接Rl与R2;分横脉(s):连接R3与R4或R2十3与R4十5;径中横脉(r—s):连接R4+5与Ml+2;中横脉(m):连接m2与m3;中肘横脉(m—cu):连接M3十4与Cul等。
翅的关节1肩片2腋片3中片翅的连锁:翅抱型、翅扼型、翅缰型、翅褶型、翅钩连锁、翅嵌型腹节的分区1.脏节2.生殖节3.生殖后节(尾须臀节肛上板肛侧板)产卵器基本构造第1产卵瓣、第2产卵瓣、第3产卵瓣背产卵瓣;交配器阳具、抱握器按生殖的个体可分为单体生殖和双体生殖,前者包括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和孤雌生殖,后者包括两性生殖及雌雄同体的异体受精。
若从受精机制看,生殖方法可分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类。
如依产生后代的个数可分单胚生殖和多胚生殖。
按能进行生殖的虫态则分为成体生殖与幼体生殖两类。
若按产生后代的虫态则可分卵生和胎生。
昆虫的几种特殊生殖方式1孤雌生殖2多胚生殖3胎生4幼体生殖昆虫生殖方式的进化及生物学意义两性、卵生的生殖方式应该是最原始的,其他特殊的生殖方式均由两性生殖演变而来。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孤雌生殖的昆虫由于没有雌雄的基因组合,进化只能沿着单系突变的积累进行,是进化上的"死胡同",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某些孤雌生殖昆虫的基因分化水平相当高。
孤雌生殖是昆虫长期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它对昆虫种群的繁盛起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这种生殖方式有利于昆虫的分布;第2,孤雌生殖方式使昆虫更能充分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第3,周期性孤雌生殖的昆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异态交替现象能使昆虫更好地发挥两种生殖方式的优势。
胎生是保护卵而产生的适应性生殖方式,幼体生殖兼有孤雌生殖及胎生的优点,多胚生殖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
昆虫的卵是一个大型细胞。
卵壳、卵黄膜、周质、中黄式卵昆虫的卵裂有两种方式:完全卵裂和表面卵裂昆虫的器官系统均由不同的胚层形成,其中外胚层形成的有体壁、消化道的前肠及后肠、马氏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雄虫的射精管及雌虫的中输卵管、多种腺体、绛色细胞等,中胚层形成的有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及血细胞)、脂肪体及部分生殖腺等,内胚层仅形成中肠。
昆虫从卵中孵化而出至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叫胚后发育。
但对于胎生昆虫而言,完成胚胎发育与破卵而出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有人把胚后发育叫卵后发育还有的学者认为胚后发育是胚胎发育的继续,是幼期昆虫发育为具有典型昆虫特征的成虫的阶段,因而又把胚后发育称做卵外胚胎发生根据各虫态体节数目的变化、虫态的分化及翅的发生等特征,可把昆虫的变态分为5大类。
一增节变态:增节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一类变态,其特点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初孵化幼体腹节为9节,至性成熟时增加到12节,所增加的3节均是由第8腹节(即尾节前一节)增而生来的。
原尾目昆虫二表变态:表变态的主要特点是幼体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已基本具备成虫的特征。
其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外,其它生物学特性并无区别,故又常称为无变态。
此类变态至性成熟的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因而也保留了节肢动物祖先遗留的特征。
弹尾目、双尾目和无翅亚纲昆虫。
三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亚纲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为蜉蝣目昆虫独具,其特点是从幼期转变为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
亚成虫在外形上与成虫相似,性已发育成熟,翅已展开,并也能飞翔但体色较浅,足较短,多呈静止状态。
亚成虫历期较短,一般经1至数小时,即再行-次脱皮变为成虫。
亚成虫期是性已成熟的时期,其卵子和精子可以在生理盐水中结合受精,并能发育成新个体。
所以,亚成虫脱皮属成虫脱皮现象,是从低等表变态类演化到有翅昆虫时保留下来的原始特性。
同时,蜉蝣目昆虫的幼期水生,腹部具有由附肢演化而成的气管鳃,属多足型,在整个幼期发育中是没有寡足阶段的,颇似无翅亚纲昆虫,而同所有其它有翅亚纲昆虫是不同的。
四不全变态:这类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不全变态又可分为3个亚型。
(一)半变态常见的如蜻蜓目、绩翅目昆虫(二)渐变态如直翅目、螳螂目、等翅目、蜚蠊目、半翅目、同翅目等昆虫(三)过渐变态为缨翅目、同翅目中的粉虱科和雄性蚧类五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
幼虫期的翅在体内发育;幼虫期不仅生殖器官没有分化,外形、内部器官以及生活习性等与成虫都有明显不同,特称为幼虫。
蛹是从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虫态,幼虫组织器官的分解和成虫组织器官的重建均在蛹期内完成。
幼虫在化蛹脱皮时,各器官芽形成的构造同时翻出体外。
是有翅亚纲内生翅类的各目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复变态:有些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期各龄之间的生活方式不同,在体形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变化比一般全变态昆虫更加复杂,特称为复变态。
如鞘翅目的芫箐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叫脱皮,脱下的皮叫蜕。
通过对28种鳞翅目幼虫头壳宽度的测量发现各龄间头宽是按一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的,这一现象被称为戴氏法则(Dyarf's rule)或戴氏定律(Dyarf's law)。
孵化大多数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孵化幼虫破卵的方式多样,大多要靠内部张力与肌肉活动产生的压力借特殊破卵器刺破卵壳或顶开卵盖,鳞翅目幼虫则用上顎直接咬破卵壳而出蛹化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或现象叫蛹化或化蛹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羽化。
幼虫与蛹(一)原型幼虫增节变态和表变态的幼体通常也称为若虫(二)同型幼虫:同型幼虫,或通称为若虫(三)亚同型幼虫:亚同型幼虫,或通称为稚虫(四)过渡型幼虫幼虫水生,一般也称为稚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