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精品教学课件


[知识生成]
1.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主要成就及特点 ①经过多年的调整,特别是一系列重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的实施,我国区域结构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②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及方式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
进入新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表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支持更加具体和有力
空间开发重点转向以功能开发为重点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
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解析:第 1 题,Ⅲ位于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多环境问题, 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Ⅰ分布范围较小,位于河流和平原区, 经济较发达,应为城镇化地区;Ⅱ分布空间大,地形以平原为 主,应为农产品主产区。第 2 题,Ⅰ区为城镇化地区,经济发 达,Ⅱ区为农产品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间人口迁移 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 答案:1.D 2.A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试判断长江经济带的范围与长
江流域的范围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长江经济带覆盖 11 个省市,面积占全国
的 21%,而长江流域涉及 19 个省市区,流域总面积占全国的 18.8%。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主要发 展轴线是什么?
提示:长江黄金水道。 3.国家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 开发。运用“人地协调观”探讨该项定位体现的发展理念是 什么? 提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 质量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 图),到 2020 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 22%增长到 25%, 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材料和图完成 3~4 题。
3.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大气污染
4.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还有( )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 禁止开 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 发区域 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
园等,散布在上述三类开发 定位的开发活动 区域中
[素养落实] 2013 年 12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 划》(主要规划目标到 2020 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 品主产区、城镇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 1~2 题。
引入产业,合理 发展,逐步成为 支撑全国经济发 展和人口集聚的 重要载体
功能区 类型
特点
方向
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较多、农 业发展条件较好,其首要任 限制开 务是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 发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 脆弱,应将保护和修复环境 放在首位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 保护、建设一批农产 品商品基地,引导人 口有序转移,逐步成 为全国农产品供应区 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预 1.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目的及分类是什么? 习 2.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策略是什么? 导 3.我国的海洋国情是什么?如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引 4.如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知识体系架构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的含义 一个区域所具有的多种功能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2.规划目的 促使区域发展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 产业布局
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1.主要目的:开发 海洋国土 、建设海洋强国。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域辽阔, 海岸线 漫长, 大陆架 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 显著, 热带气旋 影响大。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4) 海洋灾害 种类多。 (5)拥有多种海洋 生态系统 类型。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主要目的:逐步缩小我国区域 发展差距 。 2.典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发展背景:横跨我国 东中西 三大区域,覆盖 11 个省级行 政区,面积广,人口和经济总量大。 生态地位 重要、综合实力较 强、发展潜力巨大。 (2)规划目标建形立成“区一域轴协、同两合作翼机、制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 (3)发展重点建建设设沿综江合绿立色体生交态通廊走道廊
唐—秦拓展轴,“一 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
带”指沿海经济带 位为四个基地
发展 战略
基本内涵
长江 经济

确立“一轴、两翼、三极、 多点”的发展新格局,覆盖 东中西11个省市,“一轴” 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 “两翼”是指沪瑞和沪蓉南 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 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 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珠三角区域被确定为“优 化开发区域”的地理基础是什么?
提示:珠三角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较高,交通便利,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将广东省的粤西、粤东沿海片 区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主要看中了哪种优势条件?
解析:第 1 题,相比河北,京、津两地的优势主要是资金、 科技和人才,故 D 项正确。第 2 题,河北应促进传统优势 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不能盲目迁入重工业;发挥地区的 生态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科技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超越京津地区;河北有劳动力资 源优势,但无金融服务的优势,应依托人力资源,发展适 合当地经济的产业。 答案:1.D 2.B
(2)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主要对策
2.三大国家级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基本内涵
总体思路
“一带 一路”
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
国至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 一是把握好合作
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 方向;
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二是共建国际经
南亚、印度洋。
济合作走廊;
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 三是推动形成区
主题探究(二)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地理实践]
在 2019 年 3 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 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我国的高质量发 展经济带。与此同时,有关长江经济带的议案、提案也再次被 代表们带上两会。这表明,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长江经 济带的浪潮从未退场,并且会愈发“汹涌”。
主题探究(一) 建设主体功能区
[地理实践]
广东出台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 年)》首 次对广东各区域赋予不同的经济发展功能定位,而粤北山区 4 市明确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域”。将珠三角核心区 28 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为“优化开发区域”;珠三角外围片区 15 个县,粤东 沿海片区 16 个县,粤西沿海片区 18 个县和山区点状片区 15 个县,功能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全省 188 个国家级和省级 自然保护区等功能定位为“禁止开发区域”。下图为广东省四大 经济区示意图。
2016 年 9 月 25 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 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不鼓励新一轮的大开发”,这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最重要的要 求,是制定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回答 3~5 题。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教材预习纲要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
课 程 标 准
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 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 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
辩的主权。
A.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表径流
B.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灾害
C.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D.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
解析:第 3 题,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区域内 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所以需要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 土流失。第 4 题,图示区域的东部地区是我国盐碱化最严重的 区域之一。盐碱化的发生主要由不合理灌溉引起,因此,推广 先进的灌溉技术,是有效防治盐碱化的措施之一。 答案:3.B 4.C
3.战略举措
四、维护海洋权益 1.必要性 (1)海洋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 资源宝库 和环境保障, 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 军事竞争与合作 的平台。 (2)中国是海洋大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和 利用 历史。
2.我国的海洋权益 (1)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历史悠久,最早发现、 命名 和 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 (2)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 主 __权 __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①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 和南沙群岛拥有 主权。 ②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 领海 和毗连区。
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 域经济一体化新
印度洋,延伸到欧洲;从中国 格局
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发展战略
基本内涵
总体思路
打造“两核三轴一 确立北京政治、文化、科
带”,两核指北京和 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地
天津;“三轴”指 京津冀协
京—津—塘主轴,京— 同发展
保—石拓展轴和京—
位;定位天津为全国先进 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 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
功能区 类型
优化开 发区域
重点开 发区域
特点
方向
城镇化地区,经济发达、人 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 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 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 需要优化开发
改变经济增长方 式,优化产业结 构,促进城市群 的协调发展,提 升参与全球分工 与竞争的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