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2(1)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2(1)

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 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
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 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
文中哪句话点明杨修和曹操矛盾由 来已久?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 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
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
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 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 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 学生各抒己见。
曹操:虚伪奸诈 又深谋远虑
杨修:聪明机智、 恃才放旷
关于杨修之死,有人推 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 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 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1.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 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单击页面 即可演示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 (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 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 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 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 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 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 “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 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 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 艺术形象鲜
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 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
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 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 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 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这个小题具有开放性,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 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关键是在 讨论前应有充分的准备:一要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钻研课 文,更好地理解小说作者的意图;二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 使学生粗知曹氏政权接班人斗争的概况。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 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
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 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 点?说说理由。
1.第一问和第二问是一个整体,每述一事毕都要接着说曹 操的心理反应,不要把这两问分开来答。述事不是讲梗概, 要力求详尽。说心理反应,不能死背书上的话,如“忌 之”“心恶之”等,要作点具体分析乃至加进自己的想像, 以求活灵活现地画出曹操的心态。
杨修曾经在哪几件事上冒犯曹操? 对杨修的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 理反映?
• 事件
曹操的心理反映
• “阔”门事件 ————心甚忌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合酥”事件————心恶之
• “杀近侍”事件————愈恶之
• “吴质”事件 ————愈恶之
• 教植斩吏
————大怒
• “作答教”事件————大怒,已有杀修
之心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 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3.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 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 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曹操其人 和小说中曹操形象的材料,自拟 题目,写一篇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