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一、基本情况“濯锦之江,源远流长”,以闻名千古的濯锦之江冠名的锦江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余万人,现辖16个街道办事处。
锦江区至唐宋以来,便因“百业云集,市廛兴盛”而饮誉川西。
近年来,锦江区委、区政府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坚持“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理念,充分利用三圣辖区浅丘地貌的特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性地打造出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为主体的“三圣花乡”。
“五朵金花”占地1万3千余亩,花卉种植面积8千余亩,农户有2821户,农家乐328户,景区内各类旅游景点50余处。
其中,“花乡农居”是西南辖区重要的花卉集散批发地,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以上;“幸福梅林”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梅花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四大梅林之一。
2005年,“五朵金花”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达747.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321元。
2004年,“花乡农居”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6年4月,“三圣花乡”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5月,又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其中,“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被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初步形成了以花卉和新型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为特色的“五朵金花”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做法以“五朵金花”为主的三圣花乡景区,是成都市规划的城市通风口、绿化用地,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土。
过去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景况。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今天的三圣花乡景区已经是“春有百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四季菜花”的优美田园风光、和谐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放大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卉旅游产业。
锦江区立足三圣花乡三百年的种花历史,创新思维,以花为媒,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和城市通风口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探索了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
如今,“五朵金花”错位发展,竞相开放。
占地4367亩的“花乡农居”,重点发展小盆花、鲜切花,进一步强化作为西南地区重要花卉集散批发地的产业优势。
占地3000亩的“幸福梅林”突出梅花文化,形成梅花食品产业,延伸梅花产业链。
占地3000余亩的“江家菜地”以认种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
占地1700亩的“东篱菊园”突出菊花多品种的种植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
占地1074亩的“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已成为艺术创作、乡村音乐的乐园。
“五朵金花”的竞相开放,形成了锦江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景观。
(二)通过高起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变。
锦江区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生态环境。
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
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改造农房,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进行改造,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成为一道道风景线。
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
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
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
在打造过程中,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终端用户1500户,实现户户通光纤。
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
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和迁建牛王庙,形成众多景观、景点,传承人文和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五是开发土地集约化。
对土地严格监管,通过拆院并院、拆企入园、建新拆旧,搞好土地整理,在不减少原有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将集约出的建设用地,用于旅游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三)强化文化内涵的注入,大力发展休闲经济,打造以“花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
锦江区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文化提升产业。
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赋予荷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展现东篱菊园“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场所,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二是以旅游致富农民。
鼓励支持景区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功能,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
如今,红砂村、幸福梅林有农家乐近200家,接待海内外游客531万人次,经济收入达1.4亿元。
三是以产业支撑农业。
对花卉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扶持,发展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个,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3个。
利用幸福梅林种植有230余个品种22万株梅花规模和优势,开发梅花系列旅游产品,形成梅花产业链。
四是以品牌塑造形象。
按照“一村一品”不断推出农业观光新品牌,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将传统农家乐提升为都市乡村旅游,通过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花博会、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申报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断提升了“五朵金花”旅游环境质量和知名度。
(四)坚持以旅助农、以旅富农,农民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
“五朵金花”的打造,采取了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经营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一是构建农村保障体系。
统一城乡社会保障,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到了“5060”后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养老金,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
二是统筹城乡教育。
取消乡管学校,将乡村学校统一纳入区教育管理体系,有力推动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构建了农民就业体系。
把城市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型岗位。
今年1—8月,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90人,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76%。
四是构建了农村发展体系。
依托“五朵金花”实现农业产业化,“五朵金花”的土地由每亩种粮食年收入2000~3000元,种花或蔬菜年收入4000~5000元提高到上万元。
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土地流转、农宅出租按年收取租金,经营农家乐、到农业龙头企业等公司打工赚取薪金,参与村集体经济、土地入股建乡村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可分享保底分红的股金,达到社保条件后按月领取养老金、低保金,还可报销医疗费的保障金,以“四金”方式保证了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锦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2003年的4426元增长到2005年的6321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
三、下一步的工作(一)进一步丰富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品质。
不断挖掘“五朵金花”文化内涵,把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丰富乡村旅游业的内容和项目,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一是加大水、电、气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
铺设129.4千米的自来水管网,增大城市供水量,以满足不断增多的游客需求;安装8台共2260千伏安变压器,最大限度满足景区用电需求;全面铺设天燃气管道,有效保护景区内优美的田园风光。
二是加快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开发。
着力扶持和引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使景区保持长期、持久的生命力。
在红砂村形成“成都国际花卉交易市场”,在幸福梅林和红砂村各打造一条全新的农家乐特色街区,突出乡村特色,在幸福梅林重建四川文化名人宋育仁先生墓地及晚年居所“东山草堂”等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观赏性,不断注入文化元素,提高景区品质。
以发展乡村客栈和突出经营特色为载体,实施对农家乐的二次提升,进一步丰富旅游要素,形成特色旅游品牌。
(二)强化宣传推广,搭建全方位旅游营销平台。
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建立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促销机制。
在稳定成都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四川及周边省份的客源市场,逐渐延伸至省外、境外。
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联手出击,系统性、针对性的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同时,按照资源的独特性和市场的成熟性进行扶持,通过举办国际、全国性的各种会议和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旅游产品的宣传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多平台宣传促销,不断优化客源结构,形成广泛的客源市场。
(三)优化旅游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以A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为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景区管理质量。
加强对景区内农民的教育培训,使每一位农民和经营者牢固树立都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观念,引导他们增强“人人都是旅游主体”的主人翁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不断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改变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花卉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大力发展都市休闲经济,让土地产出更多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