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主要词作】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永遇乐(千古江山) 摸鱼儿(更能消)祝英台近(宝钗分) 清平乐(茅檐低小)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贺新郎【宋】辛弃疾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年、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简析】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
作者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议论抗金复国,极为投契。
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
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
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
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
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上片写友情。
前四句以陈登、陈遵作比,说明作者与陈亮思想一致、情投意合的深厚友谊。
中三句写他们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情操。
后四句写他们为国事担忧而发的恢宏议论以及因无人响应而产生的牢骚。
下片论国事。
前四句从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尖锐矛盾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祖国遭受分裂这一严重问题。
实际上是?quot;南北分裂,已成定势"这一投降主义谬论的批判。
中四句,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摆出了人材不得重用却又高喊搜罗人材以致堵塞了收复中原的通路这一严酷现实,揭露了投降派坚持屈辱求和打击抗战派的反动政策。
最后四句,通过"男儿到死心如铁"和"补天裂"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决心。
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
值得提出的是,这首词始终注意描绘和歌颂陈亮这一胸怀大志的人物形象。
就全词来看,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赞美陈亮的宽阔胸怀与远大理想;二是通过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富贵"的蔑视来突出陈亮的高尚品格;三是通过陈亮的言论"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歌颂陈亮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坚定立场。
词中把写景、抒情、用典、使事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木兰花慢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简析】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词篇。
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这首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构思与前人不同,"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而这首却写的是月亮西沉以后的情景;二是自觉地学习屈原,运"用《天问》体"形式。
咏月,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仅以唐宋诗词而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组织全篇,提出了某些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问月》:"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quot;看,这些不同的诗词都在向"天"提问,故此也都与屈原的《天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首《木兰花慢》实际上是继上述诸诗词之后,在歌咏明月这一题材上的新的发展。
其特点可归纳为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有新意。
作者不写待月,而是从月亮落去之后起笔,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
最令人惊异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在作者心目中还有了西半球("那边"、"别有人间"),当我们这里月亮西沉后,那边才看见月亮东升?quot;光景东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禁不住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话传说。
词中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集中起来,经过选择、加以编排,使之成为统一整体,创造出带有浪漫色彩的神话形象。
词中神话的安排主要按三个焦点加以集中:一是人间("是别有人间…")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谓经海底问无由")。
三是全篇设问。
词是学《天问》,故保留《天问》形式上的特点,但因词的字句可长可短,所以节奏上比《天问》更加生动活泼。
本篇是辛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①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②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寄奴: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②佛狸:魏太武帝小名。
【简析】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杰作,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很多,但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简析】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这首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一而引起的悲痛。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
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一。
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
通过梦中语,还进一步说明"花卜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心灵上的某种安慰,并非有确实的凭据。
反过来,这"梦中?quot;又进一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
在结构上,结尾又密切照应开篇,因与情人分别时是"烟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这首词通过儿女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于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词中很少用典,并以浅近的口语于不经意处信笔写来,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切合其声情口吻。
这首词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这一段话说明,这首词是带有婉约词的特点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简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
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