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
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著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根据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结构和发展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
1.释梦
•梦是一个(受压制的或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的)满足。

•2.精神分析引论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编“梦”,则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编“神经病通论”,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3.性学三论
•第一篇:《性变态》
•详论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

•第二篇:《幼儿性欲》
•详细分析幼年儿童的性欲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
•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是人格三个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与生就有的,出生时就有的人格成分。

本我是个性发展的动力,里面充满了力比多。

本我寻求生理冲动的立即满足,如婴儿在饥饿、寒冷时就会嚎啕大哭,只有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哭闹才会停止。

•本我的行动原则就是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代表人格中的理性部分。

它出现在幼儿早期,用来调和本我中的欲望以达到在现实中的实现。

在自我的帮助下,婴儿看到母亲拿出奶瓶时,就会不再哭闹,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想办法搞点吃的,而不是哭闹。

自我担负着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协调的任务,
•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是社会价值的代表,常常与本我的欲望相违背。

超我在3-6岁时开始出现,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将父母的要求内化后形成的。

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担负起更加复杂的任务,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平衡。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超我的三个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例:想玩别人玩具的小朋友本我、自我、超我怎样协调能很好的适应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