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1、院试有称郡试、道试。
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会魁”)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解元,第二亚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乡试第3,会试第2第3的没有特定称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词语归类释褐(1)起家(2)初入仕,知(3)典(4)执(5)掌(6)宰(7)宦途。
授(8)予(9)官职封(10)拜(11)除(12),征(13)召(14)朝(15)觐(16)入(17)国都。
举(18)荐(19)察(20)选(21)推(22)贤才,荫(23)补(24)嗣位(25)祖功殊。
兼(26)领(27)判(28)充(29)皆兼职,下车(30)视事(31)到任初。
拔(32)擢(33)陟(34)升(35)真可喜,夺(36)贬(37)罢(38)黜(39)实当哭。
移(40)徙(41)转(42)改(43)属调动,晋(44)加(45)超迁(46)多功著。
假(47)摄(48)权(49)署(50)为代理,褫(51)窜(52)谪(53)蠲(54)放(55)远出(56)。
丁忧(57)服阕(58)起(59)复(60)职,充(61)补(62)还(63)牧(64)坐(65)无辜。
秩满(66)致仕(67)乞骸骨(68),请老(69)谢病(70)隐(71)仕途。
解组(72)告老(73)乞身(74)归(75),死(76)卒(77)不禄(78)命呜呼(79)。
紫泥(80)诰命(81)真显赫,加封(82)谥(83)赠(84)人敬服。
注释:(1)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王安石《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初以进士~~!,补宁州军事推官。
”(2)起家:自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
时邓公免,~~为九卿。
”(3)知:主持,掌管。
《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郑国之政也。
”(4)典:掌管。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氏世~周史。
”(5)执:掌管,主持。
《淮南子·说山训》:“~牢狱者无病。
”(6)掌:掌管,执掌。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人使我~其北门之管。
(7)宰:主宰。
《吕氏春秋·精通》:“德也者,万民之~也。
”又,古代官吏的通称。
《周礼目录》:“宰者,官也。
”(8)授:授职,任命。
《荀子·儒效》:“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官。
”(9)予:给予,授予。
《史记·楚世家》:“今吾使使周求鼎以为分,其~我乎”(10)封: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
《孟子·告子下》:“周公之~于鲁,为方百里也。
”(11)拜:授予官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为上卿。
”(12)除:任命,授职。
《文选·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臣冼马。
”(13)征:征召。
《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14)召: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后汉书·张衡传》:“累~不应。
”(15)朝: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告于哀公。
”(16)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孟子·万章上》:“天下诸侯朝~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17)入: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贾谊《过秦论》:“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又,地方官员进入朝廷任职:出将入相。
(18)举:提拔,推举。
《论语·子路》:“先有司,赦小过,~贤才。
”(19)荐:推荐,荐举。
《孟子》二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説~于版筑之间。
”(20)察: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文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臣孝廉。
”(21)选:xuàn,量才授官。
《明史·职官志一》:“凡~,每岁有大~,有急~,有远方~,有岁贡就教~。
”(22)推:举荐,推选。
《国语·晋语四》:“让,~贤也。
”(23)荫:yìn,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为吏。
”(24)补:补充。
《战国策·赵策》:“愿令得~黑衣之数。
”荫补即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25)嗣位:继承君位。
《史记·五帝本纪》:“高阳嗣位。
”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位即君位。
常用搭配:储君嗣位。
(26)兼:同时具有或得到。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27)领:兼任(较低职务)。
《后汉书·刘焉传》:“出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
”(牧:官名。
)(28)判:古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为判。
《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相州。
”(29)充:充当,担任。
欧阳修《胡先生墓表》:“~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
”(30)下车:官吏初到任。
《后汉书·刘宠传》:“自明府~~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31)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
”《后汉书·张衡传》:“~~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郎中。
”-(32)拔:选拔;提拔。
诸葛亮《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3)擢:提拔、选拔。
《谭嗣同》:"皇上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 【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34)陟:晋升,进用:黜~(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诸葛亮《出师表》:"~罚臧否,不宜异同"。
(35)升:官职得到提拔,升官。
柳宗元《祭吕敬叔文》:“摈辱非耻,~扬非贤。
”又:升转(官职的提升与调动);升除(提升官职。
除:拜官受职);升擢(提升);升补(官吏的升迁与补缺);升扬(提升,升迁);升进(晋升官位);升第(晋级或被录用);升秩(升官);升行(提高行辈)(36)夺:剥夺;削除。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胁服~(罢免)其官。
”-(37)贬:降级。
《史记·张仪列传》:“~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又:特指降职并外放;贬谪。
例: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38)罢:免去,解除。
《吕氏春秋·仲冬纪》:“是月也,可以~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
”(39)黜:降职或罢免。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何以黜朱于朝。
”(40)移:调任。
李翱《故正议大夫……尚书韩公行状》:“贬潮州刺史,~袁州刺史。
”(41)徙:调动(官职)。
《史记·酷吏列传》:“武帝即位,~为内史。
”(42)转:转移,调动。
《晋书·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
”(43)改:改任,调职。
(44)晋:职位上升;晋升;提高地位级别或荣誉。
《清史稿桂中行传》“以功晋知府。
”(45)加:增多。
如:~封。
例:~官:①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
”②官职升迁。
《金史·章宗元妃李氏传》:“(凤皇)向里飞,则~进禄。
”(46)超迁:超格升擢。
《汉书·于定国传》:“宣帝立,大将军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
”(47)假:代理,非正式。
《韩非子·难二》:“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
”又如:假摄(代理职务);假吏(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假守(古代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48)摄:代理。
《左传·成公二年》:“臣辱戎士,敢告不敏,~官承乏。
”又如:~行(xíng )(代职务)。
~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49)权:权摄,暂代官职。
王君玉《国老谈苑》:“列郡以京官~知,三年一替,则无虞。
”(知:主管)(50)署:暂任、代理官职。
《明史·宋礼传》:“成祖即位,命~礼部事。
”(51)褫:chǐ,剥去,夺职。
《易经·讼卦》:“终朝三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