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法规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法治?指依法治国,即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即“人治”),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要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2、人格权:是人身权的一种。
指公民本身固有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
3、人身权:是以公民人身不能分离,而又不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权利。
分为人格权、身份权。
4、新闻法制:是指新闻传播法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新闻传播法制的定义,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5、大陆法系:又称民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成文法系。
是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0《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
其中《德国民法典》为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6、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外国短期采访记者:6个月8、外国常驻记者:是指由外国新闻机构派驻中国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
9、新闻统制:就是在“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控制。
“新闻统制”实际上就是“新闻控制”。
10、新闻侵权:也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11、国家安全:指作为政治权利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12、记者站(考):是新闻机构根据新闻采访业务的需要,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的派出机构。
13、职业道德: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14、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5、有偿新闻:就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活动。
16、煽动罪:即煽惑、鼓动。
它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于广播、影视、戏剧、书画等方式鼓吹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其非法的目的。
17、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二、基本理论、观点1、法的基本特征:(1)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2)国家意志的表现(3)由国家制定或认可(4)由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5)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2、新闻自由: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达思想见解的权利;公民通过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出版手段即复制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公民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得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和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政治权利。
3、新闻传播行为:是指新闻传播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所实施的理性行为。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侵权行为p174、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是依照体现人民意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人治是依照个人的意志和主张治理国家。
法治与人治相对立。
5、新闻自由理论的来源:起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新闻自由理论脱胎于人权思想,其基本内容是: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基本人权之一。
6、我国宪法关于新闻言论自由的规定:一是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二是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
根据《宪法》第51条规定,任何自由权利都不可能是绝对、毫无限度的。
7、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是新闻自由的源泉8、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条件、思想条件、政治条件9、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宪法10、英国新闻法起源:1215 《大宪章》11、法国人权宣言:1789 第十一条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而,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
由此法国正是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将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确立为法国新闻传播法法制的基本原则。
《人权宣言》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法律文件。
12、法国历史上制定的第一部新闻法:《塞尔新闻法》。
该法废除了出版预审制、保证金制和印花税制13、康有为向光绪上书是哪年?提出什么1898 制定新闻专门法14、清政府颁布的有关新闻的法律?1906《大清印刷物》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新闻传播法规,1906年《报章应守规则》、1907《报馆暂行条规》、1908《大清报律》、1911《钦定报律》,另外还有《著作权章程》《清新刑律》。
1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生效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确立了“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临时约法》第6条第4款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16、我国的重大政务新闻:(1)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决定(2)重要文件(3)重要会议新闻(4)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5)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6)重要人事任免(7)领导人去世17、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范围:包括现任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
18、我国关于地震、气象新闻报道的规定:《气象法》规定,国家对公开发布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以国务院和各省级政府发布的预报为准。
19、外国新闻机构到我国采访的申请、审批:外国新闻机构派驻常驻记者和设立常驻新闻机构,实行申请批准注册制。
20、在我国设立广播电台的规定:按《条例》规定,中央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
地方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地方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本级政府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查批准后,方可筹建。
地区地级市以上才能设立教育电视台,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征得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并经本级政府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
广播电台、电视台建成后还要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发给许可证,方可投入播放。
21、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及转播的规定:要求市、县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主要任务就是转播中央和省级的广播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站必须完整地直接地接受、传送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和其他主要节目。
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转播台、电视差转台以及有线电视台(站)和有线广播台(站)都必须以专用频道完整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
不得插播自办的节目和广告。
22、司法新闻报道的关于刑事案件在征办的案件以及未成人犯罪等的有关注意事项:任何人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有罪;任何公民涉及刑案,在交付法庭审判之前称“犯罪嫌疑人”,在交付法庭审判以后称“被告人”,判决有罪后称“被判刑人”,交付执行后称“被执行人”,判决有罪生效后才能称“罪犯”。
在侦查期间的、包括已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一律不准用“罪犯”、“犯罪分子”、“案犯”“人犯”等称谓。
未成人的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人,不得公开其姓名、住址及图像资料。
被害人、检举人、证人,在未征得同意之前,不得公开他们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及图像。
卖淫妇女以及被拐、被骗的受害女性,不得刊播其姓名、正面照片及图像。
23、地震、分级及预报: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防震减灾法》第29条)地震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
24、常见的新闻发布会类型:例行新闻发布会、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重大活动新闻发布会、宣告性新闻发布会、首脑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布会。
25、对证券信息的发布与报道的规定:一要公开、公平、公正。
二要真实、准确、完整。
26、广告发布的原则:(1)广告必须真实,这是我国广告发布的首要原则。
(2)广告必须合法,这是广告发布的另一条重要原则。
{1}广告内容合法{2}广告形式的合法性(3)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国广告发布的特有原则。
27、烟草、农药、医疗卫生等各种广告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定:(1)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有以下内容: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的;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的;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学者、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以及含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线药品等特殊药品不得做广告。
(2)农药广告不得有以下内容:使用无毒、无害等表面安全性的绝对化断言的;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含有违反农药安全使用规程的文字、语言或者图画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3)烟草广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并禁止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发布,禁止设置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
(4)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的内容,必须符合卫生许可的事项,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不应宣传其有医疗作用以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也不应表明如果不使用这些商品将会引起什么疾患,以诱导消费者上当。
28、新闻传播权利实现的途径:1、收集信息2、选择信息3、传播信息4、社会监督5、影响受众29、新闻侵权及其特点: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特点:新闻侵权首先是和新闻活动相关的行为,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侵权者为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离开了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就不会构成新闻侵权。
其次,侵权行为是在开展新闻活动时发生的,离开新闻活动的侵权行为只能构成普通的民事侵权行为。
最后,新闻侵权行为侵害的主要是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30、新闻侵犯公民权益常见的形式:新闻侵害名誉权、新闻侵害隐私权、其他新闻侵权形式(姓名权、肖像权、著作权)31、新闻侵权导致受害人合法权益损失的内容:(1)社会评价降低(2)受害人的精神痛苦(3)财产受损32、侮辱行为的表现形式:一是暴力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