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名师联盟2020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考试卷(四)历史(附答案)

全国名师联盟2020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考试卷(四)历史(附答案)

2020届全国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考试卷历史(四)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汤举伊尹为相,仲虺为左相,“任以国政”;商后期的国王武丁,选拔奴隶出身的傅说,“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西周设太宰(相)综理国家政务。

材料可用来说明“相”A.已经得到国君极大信任B.在国家治理中举足轻重C.已经分割国君部分权力D.在王朝更迭中权力强化2.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

这说明A.战国时代牛耕开始普及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3.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据此可知,西汉初期A.朝廷在有意缓解文化冲突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4.下表列举了部分中国思想史上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及其著作,这些思想成果A.有效地抑制了宗教思想的传播B.传承了中国哲学的理性精神C.调和了其与主流思想间的矛盾D.体现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达5.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6.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面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偶又)不全南也。

材料可用来说明A.人们已在关注指南针性能B.指南针尚未被人们广泛使用C.当时指南针技术尚不成熟D.沈括对指南针缺乏辩证认识7.明清之际,王夫之要求“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顾炎武强调用“修己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谈”,王夫之批判了理学宣扬的“天命论”、“生知论”。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思想界A.主张恢复经世致用思想B.对传统理学进行了反思8.下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兵力对比表。

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战役时间英国法国英法联军中国第一次广州之战1856.10 439 15000 虎门之战1856.11 1380 1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1858.09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1860.05 3500 1500 5000 34000 C.受到了中外交流的影响D.出现了反儒的思想倾向A.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9.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商务部,在各部中仅次于外务部。

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业法律,对经营商务作了具体规定。

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A.有助于改变农本商末的观念B.表明清朝经济立法趋于完备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推动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10.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

”据此可知,任鸿隽认为A.新文化运动方向已转移B.科学对民主有奠基作用C.科学革命成为当务之急D.民主须与科学相互结合11.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B.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C.把组织农民作为主要任务D.对中国革命认识逐渐深入12.1938~1940年,中国西南五省新设银行8家、分支行355处。

其中,四川有176处,云南有43处,贵州有15处,广西有51处,西康有25处。

到1945年8月,西南五省的银行业发展至总行有255家,分支有1320处。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开展B.西南地区政治环境日益改善C.工业内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D.政府大力扶持金融业的发展13.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指出,毛泽东思想指导了并且正在指导着中国人民获得彻底解放,并对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有益的贡献。

由此可知毛泽东思想A.在发展中实现了不断完善B.指导民族解放具有普遍性C.指导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D.侧重于弱小民族解放斗争14.下表反映了1949—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年份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加工订货、统购包8.11 20.98 43.21 58.98 81.07 81.21 59.35销价值占比(%)11.88 28.83 71 56.04 61.84 78.53 81.69自产自销价值60.17 51.80 57.97 28 50.02 22.20 13.31占比(%)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A.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B.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C.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D.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15.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性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

材料可以表明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16.进入2010年后,中国高校招聘老师,大都要求应聘者拥有博士学位,在此基础上,会有一些附加条件:是否是“海归”,本科是否是“985”院校。

材料反映出我国A.新时期学位科技含量下降B.新时期高等教育蓬勃发展C.高等教育的精英意识增强D.国民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17.普罗泰戈拉指出,社会事物对人有好处、有用时才是好的,才有存在的理由;对人没有好处或无用时则应抛弃。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古希腊A.神灵崇拜已丧失B.社会生活的倒退C.人文意识的觉醒D.个人主义已泛滥18.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

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19.1871年德国统一后,由于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所以帝国议会无权通过任何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也无权监督政府或要求政府报告政务。

材料表明近代德国帝国议会已形同虚设B.民主的发展较为缓慢C.有其独特的民主政体D.政府权力受限制较小20.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之一是A.旗帜鲜明B.永不妥协C.有序革命D.联合斗争21.下表为1885-1913年英美专利注册数比较表。

据此推知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对外国居民颁布数1885-1889 9371 21666 16091895-1899 13419 31680 22721905-1909 15423 33220 35561913 16599 33917 4212 A.英国无力引领世界科技前沿B.移民成为美国科技发展动力C.美国经济发展潜力与日俱增D.美国经济实力开始超越英国22.司各特的小说向法国文坛吹来了有悖于纯粹依赖凭空想象原则的新鲜空气,以对真实辉煌画面的描绘、繁华人物的展示、盛大场合的铺张,吸引了大批读者。

这表明司各特的小说A.引领了现实主义新篇章B.修正了浪漫主义的缺陷C.有再现社会风貌的特色D.体现了文学风格的融合23.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承诺“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

”这些举措A.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B.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C.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D.消除了美国经济危机24.下图漫画反映的信息较准确的是A.俄罗斯在阻挠北约东扩B.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C.多极化中的“冷战”思维D.东西对抗主导国际局势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

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社会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

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的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

赦免权力开始逐渐的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材料二从自然法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虽显赫一时但瞬间便悠忽不现,“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

启蒙思想家们大都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

西方法治主义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敏锐的捕捉到权力专制的天性,因而便给权力重新解构、定为、整合。

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

——摘编自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

(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赦免制度和西方近代法治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

(11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洋务派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视野逐渐开阔,开始认识到西方的“长技”背后还有支撑着“长技”的系统的科技知识,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知识层面和西方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形成了知识科技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