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穿刺技巧
9、固定方法: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环节,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 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 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妥善固定可防止针 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10、拔针方法: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 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 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 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拔针时 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 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 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min~5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 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 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 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 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 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 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 切割损伤。
握拳时:a手背肌肉拉紧,导致血管偏平
b骨骼隆突明显,也增加静脉弯曲度
c穿刺时若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
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那么针头斜面部分可能突出血管
外,造成外渗现象
d握拳还会使皮肤成横向走向,加大进针阻
力,不利于穿刺,加大病人痛苦
(6):进针角度的选择
据相关报道45°角成功率最高,60°角进针疼痛最小, 这与注射是皮肤所承受的压力、进针斜面与皮肤接触的 时间、神经血管分布、皮肤结构特点有关。
3、局部血管扩张法:
(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 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 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 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 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 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 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 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 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穿刺静脉技巧:
(1):正确的评估患者
1、水(浮)肿患者
2、末梢循环差、脱水、营养不良的病人 3、特别消瘦、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血管弯曲的
患者 4、肥胖者、皮下脂肪厚,静脉细、深,要凭感觉触摸
血管的走向、深浅、粗细 5、对于血液粘稠度增高的患者,减少回血量 6、一侧瘫痪的患者,一侧肢体受外伤的患者 7、休克、急危重的患者
(一)输液的目的及常用溶液
目的:①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③输入药物,过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脱水剂, 降低颅内压。 ④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 等病人的抢救。
常用溶液
①供给水分和热量,用5~10%葡萄糖注射液。
松紧适宜,扎止血带时间也不能过长,有报道以 40~120s为最佳穿刺时间。
(4):不能拍打穿刺部位
扎止血带后,用力拍打,患者很是痛苦,且效果也 不明显,我们可以用手指在穿刺部位反复揉搓,力 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这样效果很好。
(5):在腕关节以下的手背及手指指静脉 穿刺时,不主张握拳
(7):技巧是穿刺成功的关键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 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 关键。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 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 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规范自己的护理行 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8、逆行穿刺:
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 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 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 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 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 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 淤积,使穿刺失败。
②供给电解质:0.9%氯化钠液、5%葡萄糖氯化钠等。
③调节酸碱平衡: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
③增加血液渗透压,增加循环血量,有各种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
⑤利尿脱水:甘露醇、山犁醇、50%葡萄糖等。
⑥其它:用于特定治疗目的,如浓缩白蛋白、水解蛋白等。
(二)静脉输液的步骤及方法
①步骤:
1.核对检查 2.填写粘贴输液卡 3.加药 4.插输液器 5.再次核对 6.排气 7.选择穿刺部位 8.消毒皮肤 9.再次核对 10.静脉穿刺 11.三松一固定 12.调节滴速 13.最后一次检查 14.操作后处理 15.更换液体、以及输液完毕后的处理
②常用静脉输液法
周围静脉输液法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法(PICC):
静脉输液方法
周围静脉输液法
十种静脉穿刺改良新方法:
1、扎两根止血带法:
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 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 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 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 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 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 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 节的内踝上150px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 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 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375px,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 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 刺。
4、非握拳穿刺法:
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 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 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 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 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 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 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 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 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 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 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 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 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 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2):正确评估病人静脉:
❖ 选择柔软、粗直、平滑、有弹性的周围静脉。 ❖ 避开发炎、硬化、栓塞、多次穿刺以及关节
部位的静脉。
❖ 局部皮肤无发炎、瘀斑、血肿。 ❖ 小结:根据患者情况和穿刺目的选择静脉,
评估静脉走向、深浅、粗细、弹性,如何进 针,如何固定,肢体如何放置,患者舒适度
(3):止血带松紧度适宜
主讲人: 覃凤梅 时 间:2015年8月7日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
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 入静脉的方法。
静脉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 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 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 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 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 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医患纠纷。
一、输液目的及常用溶液和作用 二、静脉输液步骤及方法 三、常见的输液故障和处理
6、进针角度的选择:
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角,为 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 拒研究表明,一般病人穿刺可选择45°角或 接近45°角进针;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可 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选 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 滚动患者,选择超过40°角进针;对小儿头 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 选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 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增大针头与皮 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 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 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
7、无痛注射穿刺方法:
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 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 所以静脉穿刺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经研究表明近 尺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轻,而近桡侧的静脉穿刺时 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 小有关。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 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 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
(三)常见的输液故障和处理
① 、液体不滴
1. 针头滑出血管外。 2.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3. 针头阻塞。 4. 压力过低。 5. 静脉痉挛。 6. 其它:体位、输液管折叠。
②滴管内液面过高
排气时,挤压滴管次数过多, 压力过大
③滴管内液面过低
④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松动 ❖ 滴管漏气或裂隙 ❖ 头皮针与输液器脱开
2、易见回血法: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 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 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 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 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 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 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 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