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层的金字塔: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前2180)的建基皇帝昭赛尔的金字塔,大约建于公元前3000年。
它的进步是:第一,把墓室仍然留在地下,把祭祀厅堂从高台基顶上移到塔前,而把多层的台基向上耸起,成为陵墓外观形象的主体,发展为形体单调的纪念碑;第二,因此塔德本身排除了仿木构的痕迹,在形式和风格上同长方台式贵族坟墓一致。
2.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当时的首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部的孟斐斯,在离首都不远(开罗西南80km)的吉萨造了第四王朝3位皇帝的3座相邻的大金字塔,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
塔都很高,库富金字塔高146.6m,底边长230.35m;哈弗拉金字塔高143.5m,底边长215.25m;门卡乌拉金字塔高66.4m底边长108.04m。
他们脚下的祭祀厅堂和其他附属建筑物却相对很小。
塔的形体因此不受障碍的充分表现了出来,这也比昭赛尔的金字塔进了一步,另一个进步是所有厅堂和围墙等等附属建筑物不再模仿木柱和芦苇的建筑形象。
3.庙宇形制:在一条纵轴线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
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而逐层缩小。
4.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另一个内部的,是大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5.山丘台:当地居民崇拜天体,但从东部山区来的居民带来了崇拜山丘的信仰,他们认为山丘支承着天地,神住在山里,山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雨从山里来,山水注满了河流。
6.两河流域色彩斑斓的饰面艺术:两河流域无石又缺木,它从夯土墙开始以至土坯砖(又称日晒砖)和烧砖,并用沥青作为粘结材料,发展了劵、拱和穹窿结构。
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
7.亚述的王宫是萨艮二世王宫。
8.波斯帝国的王宫是帕赛玻里斯。
9.古典建筑:古典建筑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以柱式为主要设计出发点的建筑(1)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城联合各城邦战胜了波斯的入侵,建立起雅典霸权后,社会经济化达到了高度繁荣,从此一百余年,史称古典文化时期,其建筑也被称为古典建筑。
(2)罗马共和盛期(公元前20-30年)和罗马帝国盛期(公元前30年-公元后47年)的建筑和希腊盛期(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建筑同称为古典建筑。
10.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
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
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的设计突出地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则,凡尔赛宫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11.柱式:主要为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还有人像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柱础、柱身、柱头)和檐部(额枋、檐壁、檐口)两大部分组成。
罗马人还把古希腊柱式发展为五种古典柱式,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组合柱式,并创造了劵柱式。
半圆形的放射形劵又称罗马劵。
图P4312.十字拱:棱拱因所相交的两拱跨度相同,棱拱的投影呈正十字形,故称十字拱。
公元1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十字拱。
13.雅典卫城的主要成就:建于公元前5世纪,建筑总负责人是雕刻家菲迪亚斯。
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那.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是膜拜雅典那的帕提农神庙,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完整的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
帕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它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
卫城南坡是平民的群众活动中心,有露天剧场和敞廊。
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群体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根据祭祀庆典活动的路线,布局自由活泼,没有明确的轴线,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照顾山上、山下观赏角度,综合运用了多立克和爱奥尼克两种柱式。
卫城总体布局自由,顺应地势安排,山上各种建筑贴边而立,柱廊朝外。
西端陡崖上的胜利神庙布置得体, 满足山下瞻仰的要求。
祭祀队伍从山下的西北方出发,绕过卫城的北、东、南三面,然后从西面登上卫城。
14.建筑十书成就: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第二个成就就是,它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第三个成就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古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15.巴西利卡:(1)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龛。
(2)图拉真巴西利卡:内有两个半圆形龛。
(3)君士坦丁巴西利卡:由三个十字拱组成。
南北侧廊覆以跨度23.06米的筒形拱。
16.帆拱:水平切口和4个发劵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士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17.拜占庭教堂形式: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平面有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式(平面十字形,中央有穹窿,有时四翼上也有)。
18.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内殿东西长77.0m,南北宽71.7m。
前面有两跨进深的廊子,供望道者用。
连廊子一起总长100m。
19.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史,包括建筑史在内,从西罗马帝国末年到10世纪,史称早期基督教时期。
12世纪之前,史称罗曼史时期,下延可到12世纪。
之后称哥特时期,在个别国家下延至15世纪。
20.罗马风:罗马风建筑(又称似罗马风)和哥特建筑是西欧封建社会初期与盛期的建筑。
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劵结构,形式上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
21.哥特式:以法国和英国的主教堂为代表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峻拔的高峰之一。
其一大特征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
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表现在建筑上就有尖拱劵,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
22.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特点是:第一,使用骨架劵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第二,骨架劵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4角。
第三,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劵和尖拱。
哥特教堂的结构技术是非常光辉的成就。
他的施工水平也非常高。
它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记录。
例如,中厅的高度,巴黎圣母院的高32.5m,夏特尔主教堂的高36.5m。
23.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他的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之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
于是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
同时为了追求所谓合乎理性的稳定感,半圆形劵、厚实墙、圆形穹窿、水平向的厚檐也被用来同哥特风格中的尖劵、尖塔、垂直向上的束柱、飞扶壁与小尖塔等对抗。
在建筑轮廓上文艺复兴将就整齐、统一与条理性,而不像哥特风格那样参差不齐、富于自发性与高低强烈对比。
24.古埃及的主要建筑类型及特征:(1)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表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效果。
(2)中王国时期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这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室典型实例。
(3)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组成,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
25.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建筑的发展变化:(1)罗马共和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集聚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等方面进行大规模建设。
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
于是初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的影响了罗马。
(2)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后476年)公元前30年——180年后事帝国成立兴盛期,这时歌颂权利、炫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重要任务,建造了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
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逐渐没落,随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和帝国分裂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26.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
15世纪初,伯鲁乃列斯基着手设计这个穹顶。
他出身于行会工匠,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工艺家和学者,在透视学和数学方面都有过建树。
27.坦比哀多: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是罗马的坦比哀多(1502-1510年)设计人伯拉孟特(1444~1514年)28.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建筑师:(1)伯鲁乃列夫斯基——佛罗伦萨育婴院、佛罗伦萨巴齐礼拜堂、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2)伯拉孟特(早期盛期的奠基人)——罗马坦比哀多。
(3)米开朗基罗(盛期艺术家)——圣彼得大教堂(4)拉斐尔(盛期艺术家)——佛罗伦萨潘道菲尼府邸。
(5)维尼奥拉——罗马法尔尼斯府邸(6)帕拉第奥:帕拉第奥1554年出版了他的古建筑测绘图集,1570年,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建筑四书》,维晋寨的巴西利卡,维晋寨是帕拉第奥的故乡。
“帕拉第奥”母题,以后常常被引用,不过它的适应性比较小。
29.巴洛克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16~17世纪时,衍义为拙劣、虚伪、矫揉做作或风格卑下、文理不通。
18世纪中叶,观点主义家带着轻蔑的意思称呼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为马洛克。
罗马城里的一批天主教堂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性建筑物。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是早期的巴洛克。
这时的教堂,形制严格遵守特伦特宗教会议的决定,以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的耶稣会祖堂为蓝本,一律用拉丁十字式,以利于中世纪式的主教仪式。
30.圣马可广场设计特点:南濒亚德里亚海,由三个阶梯平面空间组成复合广场,广场中心是圣马可教堂,主广场在教堂正面,封闭式,周围是下有劵柱式迴廊房屋,次广场在教堂南面开向亚德里亚海,南端两根柱子划出广场与海面界限,是该城海外贸易中心,教堂北面小广场是主广场的一个分支,常是市民游息、约会与自由集合场所。
教堂西南角的大钟楼在构图上统一全局作用,并使海外商船在远处便能看到,次广场公爵府属哥特风格对面是两层高的圣马可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