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大道绿化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简要本)
绍兴市环保科技服务中心
二○一二年七月
目录
一、总论 (1)
1.1 项目由来 (1)
1.2 环境保护目标 (1)
二、建设项目概况 (2)
2.1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2)
2.2 公用工程 (2)
2.3 项目营运期污染源汇总 (3)
三、环境质量状况 (4)
3.1 环境质量现状 (4)
3.2 周边污染源情况 (4)
四、环境影响评价 (5)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5)
4.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5)
五、污染防治措施 (6)
5.1 项目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汇总 (6)
六、总量控制 (8)
6.1 总量控制 (8)
七、项目建设合理性分析 (9)
7.1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9)
7.2 环保审批原则符合性分析 (9)
八、结论与建议 (10)
8.1 环评总结论 (10)
8.2 建议 (10)
一、总论
1.1项目由来
本项目范围为滨海大道道路两侧,起点为越兴北路交叉口以西1014m,终点为越兴北路交叉口以东1306m,总长约2320m。
绿化带宽度约5m,绿化总面积23200 m2,需征用土地34.8亩。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城市规划及建设需要批复同意滨海大道绿化工程(见附件1)。
项目的实施将道路建设成一条集生态、大气、简约的景观大道,在改善滨海新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提升滨海新城的入口门户形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环保管理部门的意见,该项目应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我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在拟建地实地踏勘、收集有关资料和向市环保管理部门汇报的基础上,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作为建设单位进行规划建设、环境管理和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
1.2环境保护目标
表 1.2-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二、建设项目概况
2.1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1)项目名称:滨海大道绿化工程
(2)建设地点:绍兴滨海新城滨海大道道路两侧(起点越兴北路交叉口以西1014m,终点越兴北路交叉口以东1306m)
(3)建设规模
工程范围为滨海大道道路两侧,起点为越兴北路交叉口以西1014m,终点为越兴北路交叉口以东1306m,总长约2320m。
道路两侧绿化带宽度约5m,绿化总面积23200 m2,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3200 m2(即34.8亩)。
(4)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为滨海大道道路两侧绿化,包括种植观赏树木、灌木和草坪等,不包括照明工程及挡墙、排水沟、小品构筑物等。
(5)项目总投资:1237万元
项目建设期:2012年9月~2012年11月
2.2公用工程
2.2.1公用工程
(1)给水
项目绿化浇灌用水由项目附近河道供给。
(2)排水
雨水、浇灌水有组织收集,排入市政雨水管;项目营运期无生活污水排放。
(3)电气
项目用电由滨海新城供电网络接入。
2.2.2劳动定员
项目施工期平均每天施工人数约50人。
营运期定期绿化养护由市政统一部署,不计入本工程劳动定员内。
2.3项目营运期污染源汇总
项目营运期污染源产生情况汇总见表 2.3-1。
表 2.3-1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三、环境质量状况
3.1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项目所在区域SO2、NO2小时浓度和PM10日平均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限值,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项目所在地附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从表3.1-2可看出,中心河两断面水质为劣V类水,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功能区要求。
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石油类,超标原因为河流受到生活性污染。
(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项目沿线昼夜间声环境均能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12348-2008)中相应类标准。
由此可见,项目周界声环境状况良好。
(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对该地区的实地勘查和调查研究,工程区域内是经人类围垦土地,人类开发历史较长,因此沿线评价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人工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农业生态系统、乡村生态系统等。
各生态系统呈镶嵌性分布,但总体上空间异质性不大。
3.2周边污染源情况
经过现场踏勘,项目周边主要为农田、菜地、林地、河道和道路,项目实施范围内用地现状以农田(不涉及到基本农田)、菜地、杂地为主,无原始植被生长和珍贵野生动物,主要植被以人工种植蔬菜及野生杂草为主。
项目周边无工业污染源分布。
四、环境影响评价
4.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建设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噪声、废水、固废、扬尘和生态方面。
项目周围环境会受施工的一定影响,如按环评要求处理,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且项目施工期较短,施工期结束后影响即消失。
因此,经采取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可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4.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营运期雨水、浇灌水排入雨水管,可以做到达标排放,对周围水环境无影响;项目属于城市绿化工程,营运期只在农药喷洒期间会产生微量农药废气,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本工程主要为绿化带,工程建成后无高强噪声污染源,经距离衰减、林木带隔声后场界达标;绿化养护人员产生的垃圾由其自行带走,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
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滨海新城交通景观,有利于滨海新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工程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五、污染防治措施
5.1项目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汇总
表 5.1-1 项目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汇总表
项目环保投资主要来自于“三废”治理。
根据估算,项目环保总投资估算约82万元,约占项目总投资1237万元的6.63%。
六、总量控制
6.1总量控制
项目为非污染生态绿化工程。
工程建成后无明显的废水污染,营运期雨水、浇灌水有组织收集,排入市政雨水管;除绿化养护过程中喷洒农药会产生微量农药废气外,本工程营运期无其他废气产生。
因此,本项目不需要进行总量控制。
七、项目建设合理性分析
7.1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项目的建设在改善滨海新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大大提升滨海新城的入口门户形象。
将滨海大道景观段建设成一条集生态,大气、简约的景观大道不仅是展示滨海新城形象的要求,也是在建设大绍兴景观网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项目的建设是绍兴滨海新城体现城市发展、风貌及特色的需要。
(2)项目的建设是滨海新城顺应全省谋划产业集聚大平台、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带的战略举措的需要。
(3)项目的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进绍兴科学发展的需要。
(4)项目的建设是构筑大绍兴绿网系统的需要。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是必要的。
7.2环保审批原则符合性分析
环评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符合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要求符合性及建设项目其他部门审批要求符合性等方面分析了项目审批符合情况,经过分析,项目符合各项审批原则。
八、结论与建议
8.1环评总结论
滨海大道绿化工程属滨海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绿化、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绿化景观带,对于完善交通环境、提升滨海新城的入口门户形象,推动滨海新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项目建设符合滨海新城江滨区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虞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等要求;项目建设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项目在建设期将会对沿线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项目营运后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实施后将增加大量绿地,城市绿地有城市之肺的美誉,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功能以及抑制、吸收扬尘、废气等环境功效。
在落实本环评报告中所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和减缓措施后,项目的实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对保护目标影响较小,周围环境可维持现有等级。
故从环保角度分析,项目符合环保审批各项原则,本项目在拟选地实施是可行的。
8.2建议
(1)加强乡土物种培育。
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做好就地保护、移地保护工作,加强和促进本地乡土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结合苗圃、花圃、草圃等功能,加强乡土绿化草种、树种的保护培育,引进培育适宜树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
(2)完善绿化物种设计,加强植物配置设计的审批,合理界定植物品种的数量,丰富植物物种。
同时要严防外来物种的入侵。
(3)强化科普建设。
注重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4)应加强环保管理工作,健全环保制度,落实环保岗位责任制,公共场所应注意清扫,保持环境的清洁;环保设施的保养、维修应制度化,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加强环保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环境意识。
(5)开发建设单位需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