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风格及演奏阐释摘要: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是他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感心动耳、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后来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在每次钢琴演奏会上必须重复演奏(encore)的名曲。
这首前奏曲虽是拉赫玛尼诺夫青年时期的试笔,但其有声有色的动人表现就是在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所以至今仍不失为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把握乐曲背景、整体风格以及演奏技巧为主线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演奏
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c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具有拉氏风格的作品,无论从音乐构思,织体结构,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点,是学习俄罗斯钢琴演奏风格的必弹曲目。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
父为地主,家庭富有。
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人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
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
拉氏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他的音乐以灰色调为主,他习惯运用阴郁、神秘的创作气氛。
他的作品常会出现重大的悲剧构思,作品气势磅礴、庄重、沧桑而
不失优美。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命运”、“死亡”、“魔鬼”,这些刻画心理的主题始终出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而这些形象的形成主要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他的家庭和个人性格也是造成这些形象的因素。
二、#c小调前奏曲“莫斯科的钟”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属于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和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对肖邦的前奏曲甚为赞赏,并心摹手追,从1892年起沿着肖邦的路子写出了二十四首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钢琴前奏曲。
包括作品3之2一首(1892),也就是托小调前奏曲,作品23十首(1903)和作品32十三首(1910)总数也是二十四首。
著名的#c小调前奏曲是作者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所作,题献给作曲教师阿伦斯基,同年在莫斯科首演,并由作者亲自演奏。
这是一首感心动耳、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后来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在每次钢琴演奏会上必须重复演奏(en-core)的名曲。
#c小调前奏曲表现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压力山大三世黑暗统治下,痛苦压抑和悲愤激动的情绪。
乐曲的主要主题,庄重而有力。
以慢板起奏的三个音坚定而沉着,带有宣叙调特点,接着转为行板,在较高的音区发出如众赞歌的乐声。
据说这一主题是作者受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声的启发而写成的。
因此后人给这首乐曲取名为“莫斯科的钟”。
这一主题确实能够使人联想到悠远的钟声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的祈祷般的颂歌声,其中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情绪。
本曲的主题被后人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命运主题”。
本曲后由作者本人改编为两架钢
琴演奏的二重钢琴曲。
后人又将其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其他器乐形式。
三、乐曲分析与演奏技巧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升c小调,速度徐缓,4/4拍。
(一)、第一部分
1、音乐分析
第一部分的主要主题即所谓的“命运主题”,从三个沉重的低音开始,表现一种严峻的压力,当它和弹得很轻的、断断续续的旋律结合在一起时,好像是在残酷的压迫下发出的痛苦呻吟,因受到压力的束缚,没有能够充分宣泄出来。
2、演奏技巧
这一乐段集中体现了拉氏创作的隐藏旋律多和层次丰富的旋律写作特点。
三个沉重的“命运钟声”需要ff的力度,手臂的力度贯穿到底需要手指三个关节坚固的支撑,同时辅之于踏板的运用,在第三个音#c上面多做一个踏板,通过踩一放一再踩达到第二次音浪的效果,给人一种严峻的压力。
在第二个音和第三个音之间加一个大的呼吸,营造这个主题乐曲的走向。
在第一个命运主题之后就是一组ppp力度的和弦,要求演奏者手型坚固,手指抓住键,手腕放松慢慢的推键下去,同时小指牢靠,能过突出和弦外声部的旋律线条,从而达到“痛苦呻吟”的效果。
演奏者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第一部分命运钟声都贯穿始终,和断断续续的和弦交织在一起,需要演奏者把握好长线条,设计出ppp-pp-p-mf-p-pp-ppp的长线条乐
句变化。
(二)、第二部分
1、音乐分析
乐曲的中间部转至关系大调(e大调)上,采用较快的快板,三个沉重的低音不再出现,痛苦呻吟的旋律一变而为半音阶下行的曲调,悲愤激动的热情象汹涌的怒涛一样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2、演奏技巧
第二部分始终展示着一种激动和不宁,半音阶下行构成的曲调和内声部三连音的配合尤为重要,要求外声部半音阶的旋律始终连绵不绝;内声部贴键快速演奏,音量上一定要控制住,做到一种激动不安的效果。
左手的层次一定要和右手很好的呼应,注意从27小节ff开始,左手低音#c通过提前触键和b音形成犬牙交错的音响效果;从27小节开始手指需要一直保持强度,最终到达35小节的“汹涌的怒涛”。
从35-44小节是第二部分的高潮,同时也是到再现部的重要连接。
这一段也是技术难点,fff力度的三连音快速演奏,要求手臂力量通透,手架坚固,触键迅速,尽量动作小,减少手臂肌肉的负担,同时利用重力的惯性“象热情象汹涌的怒涛一样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
(三)、第三部分
1、音乐分析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又回到慢板,三个沉重的低音以更加严峻的姿态出现,痛苦呻吟的旋律也发出了更为强烈的呼吁,但最后还
是无可奈何的归于沉寂。
2、演奏技巧
钢琴用fff的力度再现开始部分的主要主题,饱满而坚定的音响处理使乐曲显得更为庄重。
这一段对手的负担特别重,整个手臂甚至身体的力量都需要“甩”下去。
演奏者需要注意rubato的灵活运用,后面连续ffff大和弦的处理需要用好cresc和rubato,使乐句有强烈的推动性。
最后8小节的处理千万不要拖,乐曲最后用渐弱的方式表现钟声随风飘去,渐飘渐远。
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