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是指北宋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

五、说学法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

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

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

“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

教师作评。

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

(重点)(15分钟)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

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

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

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

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再此基础,顺水推舟。

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

七.结束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月夜泛舟泛舟之乐呜咽箫声箫声之悲客诉悲情失意之苦水月做比随缘而安醉卧舟中归于旷达《赤壁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高中阶段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导读指出: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大部分重点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2、学生对“客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类的套话。

3、苏轼借“水”与“月”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学生对此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

4、苏轼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比喻人生态度,学生很难理解到位,会受到一些过往评论的引导,认为苏轼在人生失意之时,借助山水逃避现实。

三、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训练学生深入文本,抓关键句、关键词,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重点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学习,在语句的层面上疏通文章大意。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对学生的文言基础掌握情况进行检测,纠错,巩固。

学生依托学案进行文本精读,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各段大意,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小组内合作研讨探究题目:与作者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角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

五、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六、教法与学法1、充分预习——多遍诵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此时,教师的意义在于密切关注,必要的的时候予以关键的引导,引领学生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

2、讨论释疑期间利用讨论法和交流互动法组织教学。

3、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苏轼生平的资料,明确《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跟随王羲之游览了兰亭美景,感受了魏晋风采之后,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北宋,随着苏轼的轻舟,去欣赏长江明月,去聆听赤壁惊涛。

二、相关常识1、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苏轼。

2、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赋”的文体知识。

3、学生展示课件,介绍“乌台诗案”的背景。

4、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赤壁的历史和苏轼的游览地点。

三、文本学习依照学案要求的学习步骤,进行文本的自主学习。

完成学案的“课堂检测”部分。

四、作业完成学案的“自我检测”部分。

第二课时一、品读文本1、理清行文思路。

举酒属客——客吹洞箫——拟客发议——苏子答客——枕藉舟中2、请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

找出第1自然段的写景句,思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第2自然段中,作者“扣舷而歌”真的是因为“饮酒乐甚?吗?客人的箫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苏子的“答客”反映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二、鉴赏景、情、理交融的写法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情:无枝可依之悲——英雄安在之悲——人生短促之悲理:盈虚有数,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全文创造出一种景、情、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1段重在赏赤壁之景,为下文的抒情、言论奠定了基础。

3段抒人物之悲情。

一是箫声之悲,一是现实之悲。

4段析人生哲理,表达出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哲理。

三、探讨诗人思想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但诗人并不甘心消沉,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种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四、对比阅读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异同。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对《赤壁赋》的内容进行赏析,体会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写作特点。

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这种手法。

而他作品中的精彩语句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不顺,希望大家能学习苏轼,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六、课后作业1、阅读《定风波》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思考: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更为积极,你怎么认为?2、背诵《赤壁赋》全文。

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