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选课答案

公选课答案

题目
1巴以分治协议出台及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越来越深的卷入了中东事务,请分析美国介入中东究竟是基于那些方面的考虑?
2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位有地区内和地区外两个方面因素,简要举例和说明你所知的因素
3恐怖主义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为题,你以为美国当前的中东政策与此有关吗?美国在中东面临哪些困境?
4经过美国十年的反恐战争,本拉登终于被击毙.他的死对美国国家安全意味着什么?伊斯兰恐怖主义发展今后可能会有什么趋势,谈谈你的看法?
5中东是大国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地区,要实现中东地区的全面持久和平,从全球化时代大国政治的角度看,你认为还有那些问题尚待解决?
答案
1th
1、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而美国所使用石油大部分要靠进口。

而且控制了中东也就等于别其他国家的石油命脉握在了它的手里,比如中国和日本;
2、中东地区国家多信奉伊斯兰教,反美势力较多。

为了有利于美国的管辖,美国需介入并加以美式民主改造,以为其全球霸权服务;
3、中东国家原教旨主义的恐怖分子很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2th
地区内:种族之间不和,经常引发冲突,像以色列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还有地区间资源冲突不断,比如水资源冲突和石油资源冲突,另外还
包括教派之间的对抗,两伊之所以打了这么久,就是因为教派之争
地区外:由于中东地区盛产石油,因此许多大国希望插手该地区事务,借以获得石油这一重要资源
(美国着眼于建立由其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把依托美洲、称雄欧亚、控制中东作
为其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中东成为美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

在具体做法上,美通过“一张路线图”、“两个战场”、“三个外交支点”对中东步步紧逼。

美国战略有所得手,但在伊拉克遇到的困境也是始料未及。

为此,美调整中东政策已是必然,事实上已将“大中东”改为“新中东”,在伊拉克将使出新的招术,以减轻负担,早日从泥沼中抽身。

欧盟以经济为主导,以能源合作为切入点,积极介入中东事务,将中东视为其谋求世界一极地位的重要依托。

为此,欧盟一年来在中东的外交异常活跃,在伊核问题、巴以冲突等中东事务中,与美适当拉开距离,突出独立性,力图打破美独霸局面,拓展在中东的势力范围。

今年3月,欧盟出台《新能源政策》和《能
源绿皮书》后,又于10月通过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加强与中东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欧盟还计划与埃及、阿尔及利亚、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建立“欧盟—地中海共同能源环”,逐步将这些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市场融入欧盟能源市场。

俄罗斯视中东为其总体战略的纵深,是缓解和平衡美在中亚地区挤压其战略空间的重要场所。

中东牌局打好了,俄可以有效地改善地缘战略处境,牵制北约和欧盟。

俄以伊朗、巴以问题等为切入点,展开中东务实外交,在一些问题上明显站在与美、以对立的立场上,抵制西方的渗透、控制和压力。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各大国围绕中东的战略,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本国的利益,而能源利益是重中之重。

中东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库”,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和能源利益,更促使大国竞相把这一地区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区。

中东的石油是大国发展经济、提升其综合国力必不可缺的战略物资,因此美、欧、俄等均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围绕中东能源一直进行明争暗斗,在该地区展开新一轮的能源争夺。

中东地区矛盾根深蒂固,加之大国的纷纷染指,使中东没有宁日,成为牵动全球的热点地区,在世界格局和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愈加突出。

)
3th
随着“新保守主义”势力在美国政界的上升,小布什等人一再强调“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鼓吹要建立以美国价值观和理想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强大的实力和强烈的使命感,使布什当局提出了改造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计划,以此作为建立美国全球霸权的先导。

而“9·11事件”的发生,更加速了美国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步伐。

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认定中东是恐怖主义的温床,伊斯兰教是恐怖主义的土壤。

小布什等人称,穆斯林极端分子之所以憎恨美国,是“因为他们憎恨我们的价值观、信仰、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而否认这种仇恨与美国的政策有因果关系。

穆斯林认为,美国对伊斯兰世界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全面进攻,伊斯兰世界面临空前的巨大威胁,捍卫自己的信仰、家园和文化是穆斯林的神圣义务。

他们称,反抗邪恶、抵御侵略是正义的,是真正的“圣战”。

“圣战”既可以“用笔用口”来进行,也可以“用刀用剑”来进行。

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认为,为反抗邪恶的美国,捍卫神圣的伊斯兰教,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在任何地点进行“圣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这种“任何手段”就包括人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

因此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自杀性”攻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为什么有那么多“恐怖分子”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4th
“基地”组织是否元气大伤?
曾在巴基斯坦工作过的阿富汗外交人士艾哈迈德·赛义德:“基地”组织成员的士气将会遭受重挫。

欧洲战略与安全中心创始人克劳德·莫尼凯:本·拉丹之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是美国的头号敌人,策划“9·11”事件的罪魁祸首,也是美国发起阿富汗战争的理由。

“基地”组织近十几年来变化迅速,已发展成为拥有严密组织、庞大网络、众多附属机构的恐怖集团。

因此恐怖行动不会因本·拉丹之死而告一段落。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里克·尼尔森:本·拉丹之死对“基地”组织影响有限。

目前世界各地的“基地”组织分支并不在战术上或作战行动上接受本·拉丹的直接领导。

法国研究与情报中心主任阿兰·罗迪埃:对“基地”组织而言,本·拉丹对于其成员的影响主要是停留在心理层面上。

“基地”组织的运作不会因本·拉丹之死受影响。

巴基斯坦退役准将、防务专家葛汗·扎法尔:本·拉丹的生死对于“基地”组织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现在的“基地”组织已成为一盘散沙,分裂成许多小集团组织,已经失去统一的指挥和管理。

世界反恐形势将会有何变化?
赛义德:本·拉丹的死亡不会导致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略发生重大改变,不会加速美军撤离阿富汗。

与“基地”组织有关的塔利班仍不断在阿富汗制造恐怖袭击,给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和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带来伤亡。

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谢荣:本·拉丹被击毙对隐藏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主义分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打击,对俄罗斯孤立和打击恐怖主义分子有一定积极意义。

如果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遭到削弱,那么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势力将失去外来依靠,对俄罗斯联邦政府打击和清剿本国恐怖分子残余势力有利。

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杜静:美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在奥巴马讲话后不久就对媒体表示,本·拉丹被击毙后,美国仍将继续面临恐怖威胁,反恐战争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战争。

“基地”组织成员可能会想方设法进行报复,其他恐怖组织也可能采取进一步行动。

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谢赫:本·拉丹死亡会对伊拉克安全形势造成影响,可以预测,驻伊美军近日会大幅收缩自己的行动范围。

埃及开罗大学政治研究中心教授穆斯塔法·赛义夫:本·拉丹死亡显然并不意味着恐怖主义消失,但“基地”组织及在伊拉克、也门和北非等地的分支也会因此受挫,他们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重组。

此外,本·拉丹被打死可能会加速美军从阿富汗撤军的步伐,但美国并不会全部撤离,仍会在阿富汗保留一些军队。

击毙本·拉丹对美有何影响?
赛义夫:美国花了10年时间消灭本·拉丹,他的死亡对美国而言是个重大胜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都会因此而加分,尤其对奥巴马的连任将起到重要作用,对美国的经济也是利好消息,美元短期内将会坚挺,但长期而言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赛义德: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而言,本·拉丹被击毙有助于帮助他赢得民心,乃至成功连任都有可能。

杜静: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文说,本·拉丹之死不会对奥巴马的连任前景产生显著影响,毕竟选举的核心议题还是经济。

《国民新闻》周刊则认为,国家安全问题一直是民主党的软肋,此次成功击毙本·拉丹将使共和党更难在反恐和国家安全问题上攻击奥巴马。

但是,奥巴马的政治资本是否会因此增加目前还有待观察。

(执笔记者:新华社尚栩;参与记者:闫亮、章建华、晏忠华、谢荣、杜静、李来房、彭梦瑶、徐俨俨)
5th
第一,各大国应放弃对中东利益的诉求,平等地对待中东各方,倾听各方的声音;
第二,中东问题由来已久,是宗教冲突、民族冲突、文化冲突,还是利益之争,其实,所有中东问题的参与者都心知肚明,关键是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强者横强的局面并不会有太多改变,而历史是由强者来书写的。

如果强者不作出让步,或者说妥协,一味要求弱者退让,永远也不可能掀开中东问题斩新的一页!第三,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应放弃对大国干涉的依赖,学会自己坐下来谈。

各方都清楚自己的底线,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何必抱着那些把自己当作“走卒”的主子的“大腿”不放呢!看看吧!那些大国是看样对待自己的“走卒”的!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你们不觉得“累”吗!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中东问题应由“当事人”自己来想办法,大国政治永远是“短治”,不会有“长治”,更不会有“根治”。

大国应学会“克制”,多作“旁观者”,少一些“阴谋”,多一些“良知”!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解铃还需系铃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