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四)古诗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范式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式仕为郡功曾②。
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
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象。
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旁丧。
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式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
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
”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
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
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审:确实。
②功曹:官名。
③岂:大概,或许。
④扩kuàng:墓穴。
⑤空biǎn:落葬下棺。
③柩jiù:棺材。
16.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土”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18.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1)(2)题。
(4分)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答案】D[解析]D根据,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知道"恨”为遗憾之意,原句翻译为:(我很)遗憾没有见到我至死不相负的朋友。
因此D是错误的。
17.【答案】D【解析】元伯的灵柩等他的好友范巨卿前来吊唁所以迟迟不肯进入墓地,直到朋友赶来灵柩才能顺利下葬,众人被二人的深情厚谊所感动而哭泣,并不是因为元伯病逝而极度悲痛。
因此D是错误的。
18.【答案】⑴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梳理文章内容,通常我们需要交代清楚"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题干中给了我们答案范围"具告太守”,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答案就在前文: 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日:”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
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可得出答案”生死之交的好友元伯死去了,他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
”【答案】⑵为他们的深厚友情所感动。
【解析】本题是原因分析题。
依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遵循”答案都在原文找”原则,回归原文找到”许之”,联系上下文,发现原文中”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即”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可得出答案。
19.【答案】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
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大门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本题问法比较含蓄委婉,实际上是考查第二段表达的中化'思想,也就是主旨分析题。
在分析中心主旨时,我们通常要交代清楚"通过叙述/记叙/描写了什么内容,从而突出了/ 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应该先点明“传奇色彩“是什么,即本段写了什么,"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灵柩退迟不能下葬直到范式赶到,灵枢才顺利下葬。
”突出两人友情深厚外,更是表达对这样真诚友情的赞美。
【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
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
张劭字元伯。
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
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
后来快至哟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
母亲说:"分开两年,干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这么相信?”元伯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约。
"母亲说:"既然如此,我就为你酿酒。
"到约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而别。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
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呀!"不久就死了。
范式突然梦见元伯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时下葬,永归黄泉。
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収,大哭一场。
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
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
范式便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
范式还未赶^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
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
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
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別了。
”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
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二)彭天锡串戏①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
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
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
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
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
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
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
桓子野④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
②机械:机巧。
③磊砢(kē):众多的样子。
④桓子野:即桓伊,字子野。
16.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
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分)17.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4分)18.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4分)16.(2分)示例1:我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
因为他的戏每一出都有传承,不是自己杜撰的,曾到张岱家串戏五六十场技艺都没有穷尽。
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具。
示例2:我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
原因是他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
(言之有理即可)17.(4分)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他善演丑净角色,表演惟妙惟肖,有形有神,让人如临其境;他厚积薄发,一生的积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戏中。
侧面描写:通过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把他的戏比作“一夜好月”“一杯好茶”,并借桓子野的典故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正面描写2分,侧面描写2分。
回答铺陈、烘托等言之有理也可)18.(4分)①有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广泛。
痴迷山水,酷爱戏曲。
②才华出众,文采好。
如《湖心亭看雪》中,营造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彭天锡串戏》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串戏之妙。
③特立独行。
在大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对伶人彭天锡以平视的态度大加赞赏。
④有家国情怀。
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崇祯”“金陵”追忆故国山河,在《彭天锡串戏》中,借彭天锡演戏,发不平之气,暗藏着亡国之痛。
(结合内容分析,答到两点即可)(五)文言文阅读(14分)【甲】宾王,义乌人。
七岁能赋诗。
武后时,数上疏言事,除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
徐敬业乱,署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①天下,斥武后罪。
后读之,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②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乙】唐考工员外郞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
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如意。
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思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日:“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
”僧曰:“试吟上联。
”即吟与之。
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
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